图为大嫂卓改(右)正在向卓改吉(左)学习经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自从去年9月份搬到县城安康小区宽敞洋气的二层小楼房,卓改吉的心里就美滋滋的。特别是客厅那“四件套”,让她觉得特别带劲儿。原因说来简单:沙发、茶几、电视和电视柜都是她用自己的工资添置的。
“以前除了挖虫草挣几千块钱,哪能有这么些收入!”谁说不是呢,今年38岁的卓改吉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加吾沟村的农民。4 口人、0.267公顷地,自打结婚起,她生活的主题总是重复而又单调。
“种地、挖虫草、干家务……”卓改吉想了又想,“好像没有别的。”
去年夏天,卓改吉去看望久未见面的二嫂拉毛吉,发现她正在家里加工辫套。一阵寒暄后,卓改吉才知道,靠着这小小的辫套,拉毛吉已经挣了三万多元。
“要不你也试试?”一看卓改吉很感兴趣,拉毛吉打开了话匣子。“这个企业就在我们县上,加工辫套已经好几年了,加工一套工资150元,你在家抽空做一做,一个月做10套不成问题吧?”
有些心动的卓改吉跟着拉毛吉找到了位于县城格萨尔商业街的格拉夏藏族针织工艺有限公司。说明来由后,公司老板叶西措当即安排卓改吉参加培训。没多久,心灵手巧的卓改吉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去年7月份开始,一有空闲,妯娌二人就凑在一起穿针引线。
“一开始确实有点困难,做完了还得返工好几回。”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卓改吉的效率明显提升,每个月的加工量也从四、五套增加到了十五、六套。
第一次拿到工资后,卓改吉的心情有些激动。回到家数了又数,不多不少正好13000元。晚上躺在床上盘算一宿,卓改吉决定,拿这笔钱,给刚装修好的新家买套家具。
眼看自己在叶西措的帮助下有了稳定的收入,卓改吉和拉毛吉一商量,为啥不叫上大嫂卓改和弟妹周毛一起,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原来,自从十年前大哥遭遇车祸,大嫂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挖虫草、割麦子……卓改一年没少忙活,可收入只有1万多元。而弟妹两口子的日子也不富裕,一家四口全靠几亩薄田和四五十只羊维持生活。
就这样,通过拉毛吉的介绍,不久前,卓改和周毛也成为叶西措的员工。
“老板一看我年龄大了,就让我负责串好辫套上的那些装饰品,工资和她们一样,都是150元。我试了试,一个月20套应该没有问题。”对比几个月前,每天早上5点出门在虫草市场找活干的日子,卓改打心眼里感谢叶西措给她提供了一份这么好的工作。
“我想了想,明年开始就不去挖虫草了。”卓改吉放下手里的活儿,给记者算了笔账。像今年,她干了50天,每天的工资是50元。如果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加工辫套,她的年收入会更高。
“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心里真舒坦。”卓改吉有些感慨。
“没想到老了老了,自己也能当个万元户!”卓改说完,笑得像个孩子。
【采访手记】
这次采访,似乎每个人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加措吉、旦正吉、格日措、卓改吉……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她们,命运却出奇的一致。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工作或者说经济独立这些新时代女性所标榜的东西对于她们来说,都显得遥不可及。
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都需要她们的照顾,种地、挖虫草是她们生活的常态。仔细想想,这又何止是她们几个人的故事,农牧区妇女缺乏走出去的机会,也缺乏走出去的视野。
正因如此,当叶西措把这样一个就业机会摆在她们面前时,当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时,她们都显得喜悦而又激动。这意味她们能够有能力给自己买条心仪已久的项链,可以给家里添置一套新的家具,可以减轻丈夫一人养家糊口的压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渐渐凝聚成推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她力量”。
面对采访,这些昔日的家庭主妇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提及生活中的变化,不善言辞的她们很少能说出类似于提升个人价值这样的语句,但她们的笑容里蕴含着一股力量,我想它的名字叫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