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晚上,中国园林博物馆在塔影别苑展区举办“忆满京城 情思华夏——‘满庭芳园诵清明’首届清明诗会”。诗会分“情思华夏”、“春和景明”、“忆满京城”三个篇章,通过吟诵中华经典诗词的方式追思先贤。本报记者 吴镝摄
昨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展览。首都各界群众自发前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英烈故事的方式向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致敬。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步行万步,花费2个多小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听英雄故事,回顾14年抗战史。昨天,近万名观众选择这种方式度过清明假期。
抗战馆第一展厅,68岁的王秀花背着随身耳麦,穿着写有“志愿者”字样的蓝色制服,讲述抗战故事。“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王秀花深情地朗读赵一曼家书,视死如归的英雄,更是舐犊情深的母亲,英雄的故事感动着观众。
从2007年开始,王秀花就和老伴儿一起来抗战馆做志愿服务。几乎每天,老两口儿都坐着公交车往返抗战馆和门头沟。这一回,老伴儿没来。王秀花悄悄说,老伴儿病了,躺在病床上,正需要照顾,但却一个劲儿劝她来抗战馆志愿服务。“儿女也都支持,一早就开车送我过来,生怕迟到了。”
王秀花是定点志愿讲解员。每一批观众走到她这儿,会停留大约15分钟。一上午,王秀花不停歇地讲,每一次都饱含深情。“我们这一辈人,对英雄有感情。但把这种感情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让年轻人有共鸣,并非易事,一定要用真情。”她说,每一次朗读赵一曼家书时,都会有观众鼓掌。“这不是为我,是为了英雄,是对英雄的崇敬。”
昨天,抗战馆里,和王秀花一样的定点讲解员还有5位,都是志愿者。王子上是年纪最小的志愿者,今年10岁,在晓月苑小学读四年级。他说:“我喜欢学习抗战史,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虽然要花时间看书背稿子,假期不能出去玩,但我觉得这样更有意义。”
志愿者王宜凡今年70岁,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从小就听了很多抗战英烈的故事。
志愿讲解员杨军明为观众讲述《祭黄帝陵文》时,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我来自山西农村,北漂挺多年,是做汽车销售的,有一次偶然看到抗战馆招聘志愿者,2016年正式加入到志愿讲解的大家庭中,没想到越讲越上瘾。给别人讲解,我也不断学习抗战精神,受益匪浅。”
清明假期,还有很多人选择网上祭奠英烈。抗战馆官网,“尊崇英雄烈士 厚植家国情怀”专栏里,设置了英雄名录、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英烈事迹、英烈家书等板块。网友可以选择献花、点烛和鞠躬等方式,向先烈致敬。一位小学生在网上留言,“你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妈妈告诉我,你们是英雄,是你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勇敢、坚强、团结、不惧困难是你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向英雄致敬,我会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