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文亦润商”,这是优秀企业史的必备特质,陈润做到了。
从2014年启动调研,到2015年完成卓尔与阎志创业史的翔实叙述,陈润和《卓尔的故事》展现出了一种朴实的匠心:其不嫌浩瀚史料之枯燥,亦能耐住长期调研之孤寂,从一稿又一稿的打磨中道出了一个“70后诗人”的创富故事。
《卓尔的故事》中信出版社 作者:陈润
因卓尔2015年后启动互联网转型,《卓尔的故事》一再延迟出版,陈润接着对卓尔商业架构调整和模式演变进行细致剖析。直至2019年初付梓时,这部历时5年的匠心之作,已升华出了“民营企业发展与转型样本”的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卓尔和阎志都是中国商业文明进程中的一抹亮色。
诗人下海展商慧
阎志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从大别山区走出的孩子。因喜欢阅读,他早早就慧心初具。从18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开始,“成为一个诗人、开一家书店”一直是他的文学梦想。
但因现实的谋生问题,阎志选择了下海从商。多年后回首,阎志所没想到的是,他会因此走上了一条“以商促文、以文润商”的路子,并在思想底色意义上,逐渐成为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范式。
创业初期的阎志
1996年,24岁的阎志创办卓尔传播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卓尔很快就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广告公司,业务涉及到VCD、空调、白酒、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从2001年开始,卓尔进入实业领域,并有过一段3年之久的多元化探索。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阎志在初期并没找到清晰的商业路径,只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调整,只看到今年,看不到明年的奋斗者”。但这个阶段的阎志,将卓尔从承包模式中脱离出来,彻底实现产权清晰化。同时,期间有过的赴港上市经历,不仅让卓尔具备了“产融融合”意识,也早早地建立起了现代治理框架。
从路径依赖角度看,这恰是卓尔日后打造“第一社区”“汉正街”等商贸平台的基础所在。更为难得的是,阎志却在这些“不经意”间展现出了过人的政商智慧,从而成为少有的“没犯过大错误”的企业家。
卓尔不凡玉汝成
2004年,阎志选址黄陂龙盘城,通过规划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独栋办公场所,以及金融、工商注册、贸易、物流、法律与会计咨询等业务(即是“第一企业社区”)。到2006年,第一企业社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广告传媒、品牌代理、机械产业四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只是商业小生态,但若加入区域属性并给予分工要素拓展,则会演变出一个大生态。2006年,顺应黄陂区政府打造南部工业基地的契机,阎志基于武汉中部枢纽交通优势和东部产业迁移窗口的趋势判断,选址汉口北,要建造轻纺织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即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鸟瞰汉口北
这是阎志的“攻坚时期”。陈润在《卓尔的故事》中写到,2006年汉口北只是武汉三环外一块“鸟不生蛋”之地,“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需要完全自建”。其间,阎志不仅多次奔赴各地考察成熟商贸市场,还不惜出售资产自筹资金加码力度。
2009年,包括承接汉正街产业转移在内,汉口北的专业商品市场渐趋成型。从2010年起,汉口北通过举办“中国汉口北商品交易会”走出武汉,逐渐形成“外贸有‘广交会’,内贸有‘汉交会’”的格局。2011年7月,卓尔实现赴港上市,通过资本撬动进入一个全新台阶。
2015年,随着一号店前董事长于刚的加盟,卓尔的互联网转型迎来重大转折,“卓尔云市场”正式上线。2016年,卓尔通过收购成为全球在线零售公司“兰亭集势”的第一大股东,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出了“互联网+批发+跨境贸易”的“中国电商第四极”模式,贸易规模目前已逾5000亿元。
商业心灵唤人文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进程,商机总是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轮动在不停变换。就这点而言,阎志和卓尔的“样本”意义并不突出。如阎志所言:“站上山顶,以为是高峰,环顾四周,高峰林立,才发现自己只是站到一个山丘上。”
窃以为,《卓尔的故事》所言的“样本意义”,在于阎志展现出了民营企业家整体阶层的人文觉醒。过往,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大国,对均贫和仇富有着天然的偏好,从而对商业存在着“土豪暴发户”与“视金钱为粪土”的两个极端偏见。而阎志创造卓尔的历程,恰恰是以其人文自觉,从两个极端中取得了可贵的平衡。除了他文心自励、研墨提诗外,这种平衡,还明显地表现在他创办的“卓尔书店”“卓尔小镇”“汉口商业博物馆”“武汉客厅”等系列泛商业实践中。
马云夜访卓尔书店与阎志合影
随着企业家整体人文觉醒的到来,这个用了40年光景体验财富快感的国度,将不再是一个光怪陆离、精神蓝缕的大时代;“经济学假设”的背后,除了发家致富的现实追求外,关于民主建设与法制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关怀,也会逐渐增加;商人的道德底线,将不再被金钱话事模式轻易击穿,过往的身份焦虑与心灵虚无,也将在人文润土中得以脉脉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