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门牌与一张路网的故事
——临夏市15条“断头路”拓通改造工程见闻
改造后的临夏市道路平坦开阔。
交通,与城市发展血脉相连、同城共振。
近年来,临夏市加大路网建设,先后实施了多条主次干路项目,2019年初,临夏市以“最具基础设施竞争力”再次上榜甘肃县域竞争力十强、排名第四。
今年,临夏市大手笔投资建设,实施了15条“断头路”拓通改造工程,铺就了一条条连通民生的暖心路、提升颜值的靓丽路、激活城乡的康庄路……
A 一块门牌的变迁,一条路的未来
王玉忠家的小院已经拆平,他只留下了两块门牌,擦干净带回了新家。
一块深红色的门牌,是“环城北路169号”,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他刚刚盖好房子时挂上的。一块蓝色的门牌,是“环城北路151号”,这是前些年重新编制挂上的。现在,这一大片房子都拆了,即将建成的是G310线临夏市段环城北路。
这一片房子,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修建的,居住有645户2200余人。房屋多为沿山建造,土坯房居多,而沿线山体因地质问题,存在着严重的灾害隐患,每年汛期,房屋倒塌,山体局部开裂滑坡频发。
“去年9月,下了一夜大雨,沟里都是泥石流,担心房屋坍塌,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大家到山下躲避。第二天,清运车拉了三十几趟,才把路上的泥沙清完。”想起这些,王玉忠心有余悸。
今年9月,临夏市启动实施了G310线临夏市段(环城北路)建设工程暨城区北山地质灾害片区易地搬迁工程。王玉忠和邻居听说这里要修路,可以搬到山下的楼房居住,都高兴地签了字。“政府给我们在市区分了大房子,能住进楼房里,娃娃们都高兴得很。”他满意地说。
现在,像王玉忠这样的拆迁户们常常会来“旧家”看看,虽然已成平地,但这里有他们30多年的时间留下的所有记忆,也会想象未来的环城路该是什么模样。
B 一条街的变化,一群人的期待
70岁的马仲德在华寺新村住了30多年,盼着门前的路畅通也盼了30多年。
“我们这儿住的人特别多,路却窄得不到10米,一到下雨天就溅一身泥,太不方便了。”行路难,像一块大石头堵在附近居民心中。
今年,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临夏市对各类民生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华寺街西路的改造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在对类似道路的情况进行调查后,临夏市政府决定尽快实施15条“断头路”的拓通改造工程,回应百姓关切。
道路改造牵扯面广,涉及群众多,华寺街西路改造就涉及166户居民拆迁安置问题。对此,当地及时制定拆迁安置补偿方案,仅用35天时间就完成了征收拆迁工作。马仲德一家也分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房子。
短短3个月时间,曾经又窄又破的华寺街西路华丽变身——双向四车道,自来水、雨水、污水、供暖、燃气、通信、电力管网等服务配套建设均已完成。明年春天绿化之后,将成为新的地标道路。
C 一座城的路网,一城人的底气
道路的变化,是临夏市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打造路网建设的成效——
畅通“外循环”。临夏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贯通了河州大道、刘临路等多条主次干路。正在建设中的临夏市环城北路更是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道路,结束了G310线在临夏市穿城而过的历史。“环”形的道路犹如臂膀紧紧拥抱城区,道路总长21.78公里,主线双向6车道,全程没有交通信号灯,所有交叉口覆盖立交,不足30分钟即可跑完全程。建成后将缓解中心城区过境交通压力,打造循环开放的交通系统,推进临夏县、北塬片区与中心城区的互动与协同发展。
打通“内循环”。临夏市机动车数量迅速攀升,“丁字路”“断头路”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今年7月,临夏市启动实施6.6公里、总投资1.1亿元的15条断头路拓通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有11条竣工通车。打通“断头路”,打通的不只是交通,还打通了广大市民的“心结”,更打通了通向未来的城市环境、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疏通“微循环”。临夏市中心广场、小什字、庆胜路口等十字路口人口密集,车流量大,给群众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了缓解城区重要十字路口交通拥挤的状况,临夏市正加紧建成红园路、市人民医院、红园商厦路口及庆胜路口的4座过街人行天桥。同时,三道桥和大什字天桥也被列入临夏市2020年建设计划,正在开展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
市政路网四通八达,道路两侧色彩斑斓、步移景换。如今的临夏,生态廊道已具雏形,城市脉络更加畅通,城市肌理更富活力。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