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1911—1994)同志原名刘成栋,是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在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的办学 经验,结合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在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期间,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不断前进,为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达书记平易近人、关怀下属。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有一次我到安徽省定远县红桥大队支农,在夏收双抢季节,我的腰受伤了。书记听说后,就派了中国科大唯一一辆伏尔加牌小桥车,整整一个月,每天让他的司机接送我,到九七医院治疗。当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教员,能得到如此待遇,当时的激动心情无法言表,更令我永生难忘。
记得有一次,刘达书记在安农大看守放射性元素仓库,我带着儿子当时也在那里劳动。他见到我家儿子,就把他抱起来放入柳条筐中,把筐吊起来,边摇晃边哼小调,看着这个场景,不禁令人心中萌生一种亲切感。科大下迁合肥不久, 一到周末,学校常有篮球比赛,刘书记总会拿着一个小板凳坐在球场旁边的木质包装箱上,饶有兴趣地观看科大篮球队和外单位篮球队的比赛。
还有一次,我曾去过他在颐和园附近的家中,我们聊了两个多小 时,从科大的当时近况到回忆合肥的变化,我们谈得十分投机。他风趣的话语以及他爱人提到的他被关进牛棚期间如何养猪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达书记对科大师资队伍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刘达一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近四十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授学者,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中国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这是刘达任学校党委书记时始终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刘达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学校的远景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三代教师队伍。首先从中科院各研究所及兄弟院校调进一批“高才生”和经验丰富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稳定的第一代教师队伍。这一代人为科大的建设和发 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科大在文革后迅速恢复和繁荣的基石。其次,他置所谓“近亲繁殖”论这样有争论的问题而不顾,从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在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届的毕业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科大第二代教师队伍,这些人先后担负着许多岗位的领 导工作(例如58级毕业生王学保曾担任过科大党委副书记,58级蔡有智曾任科大副校长)。 第三,在1975年,鉴于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刘达以无畏的胆略与魄力,顶住压力与攻击,适时地在全国范围内挑选300多名科大1968-1970届毕业生,组织他们回校,举办“回炉班”, 以提高业务素质后,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补充师资,取得了成功。这些回炉生后来有不少人成为学校科研教学等部门挑大梁的教授学者。
说起这段往事,知情者都佩服刘达的远见卓识。改革开放以后,他在教育工作中坚持拨乱反正,适应时代潮流,从不墨守成规,不愧为党的教育家称号。 刘书记离开科大已四十余年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大马建章教授说 起刘达,他带着淡淡的悲伤:“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上,刘达先生赤胆忠心、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