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抓培训帮纾困 上交所紧盯上市公司“关键少数”
一家上市公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少数”,即董监高、控股股东、核心骨干等,这“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就是实际控制人。
11月28日,上交所举行了第二期上市公司实控人信披合规的培训,专门解读最新信披监管政策、重大资产重组信披要点、债券融资政策及产品解决和质押业务风险防范与化解。
本次培训,有上百位沪市上市公司实控人和高管参加。
实际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亦曾多次公开表态。
防范质押风险关键在实控人
部分上市公司实控人和高管屡在“黑天鹅”的边缘试探。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监狱风云”扩容的调侃声背后,指向的是公司风险意识不足、内部治理失控等问题。在此形势下,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本次培训既有合规性的案例和规则解读,又针对上市公司质押风险专门组织市场机构和一些存在质押困难的上市公司实控人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为其市场化纾困搭建平台,与会代表展开分组讨论,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对于外界较为关心的质押风险,记者了解到,通过过去一年各项措施的实施,沪市整体风险有所缓解。
截至2019年11月15日,存在质押的公司家数减少了186家,数十家公司在多方努力下,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降至80%以下;但整体质押水平还有待进一步降低。
不过,企业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化解质押风险。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了一些典型的化解方案,比如股权方式,以现金受让部分股权或控制权、向控股股东增资;债权方式:通过转质押、提供专项资金、附带回购条款式增资;金融方式:开展全面金融合作进行债权债务重整等等。
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记者透露,公司与控股股东都面临着较大资金压力,近期与某信托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信托公司将向公司开展授信业务,通过债务重组及新增开发资金的方式提供融资,同时对被质押、查封资产进行一定规模的再融资合作,由此助力公司改善流动性、提升经营质量,稳定控股股东质权人的信心。
推动实控人专注主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沪市主板公司经营运行稳健,但整体增速放缓,表现出分化。其中,蓝筹股表现良好,贡献营收8成以上,但小市值公司业绩整体下滑,局部风险有所集中。部分不专注主业,仅以概念炒作、突击交易、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保壳、养壳的公司,估值水平已经明显回落。
“交易所既做监管,又做服务,监管是要重点防范风险公司,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服务是要帮助公司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比如,交易所正在考虑进一步推进分类监管,如何帮助上市公司获得更多信披和融资便利。但建设好这个市场,光靠监管者远远不够,需要上市公司尤其是实际控制人担起责任。”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除了监管要求和公司本身的经营需要,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在发生作用。“与以往无差别下跌和上涨不同,今年的市场发生一个新的变化,即有差别、结构的风格正在形成,而这种价格机制将倒逼公司专注主业,提升质量。”分析人士指出。
一位金融专家告诉记者,从当前市场来看,科创板公司估值逐渐回归理性、浙商银行出现首日盘中破发、一元股数量增多,无不体现出价格机制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将影响到所有A股公司,也改变了很多实际控制人的想法。
“以往,新股上市后一个月股价翻倍甚至涨几倍,对实控人来说会有压力,既不能卖,市盈率又高,价值要支撑估值,即使铆足劲拼命干,也很难在三年内达到上市高点时的市盈率。这时候,难免会有公司想到一些‘捞偏门’的办法。现在出现破发,是供需变化的结果,上市公司专注主业动力足了,负担小了。”前述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同时他也指出,除了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机构来说也是一种约束。
作为企业又如何感受到变化?11月28日,一位参与培训的沪市上市公司实控人在受访时表示,“这次培训加深了自己对市场新变化的认识,也增强了对市场发展的信心。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本身的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合法合规、稳定地发展,而价格机制更敦促企业,只有把业务做好,公司才会被认可。比如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更紧密了,对实控人的指引就更加必要。如果实控人不尊重市场规律,不严守诚信义务,对企业来说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