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小编
04-22
0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家族主居地

当唐氏一族几十人的队伍翻山越岭来到小岭地界,放眼一望,皆林木茂密,杂草丛生,空气清新,小小溪流纵横交错,山谷下泥路众多。首先感觉到毫无人烟,但却是可以长期栖居之地呀!领头人四处寻找,终于在现称小岭中心村的旁边居住下来。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小岭中心村,是两条大溪流交汇处历年洪水冲洗泥沙堆积而成的淤泥地块,也是一小块盆地。小岭曹氏来此后,与唐氏共同疏浚河道,经过很多代人们的平整山石泥沙,垒壁铺路,建起了一个最大的村庄,也称小岭自然中心村。在唐氏领头人认为溪流交汇处下游的一处是绝佳居住地后,一个唐氏主居住地的定位形成了。

根据古风水原理,主居地坐西朝东,前面金字面山一座;山脚下是两条溪流交汇后形成的一股内弯月形大溪流,而内弯是聚财之吉相。

东南角是水陆出道,通往丁家桥方向;正南为南凤山;西面为西凤山;北面为与西凤山相连接的小山包,正好阻挡两溪流交汇后而形成的巨大水流冲击灾害。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适宜人们居住的风水宝地,而美中不足的是两个凤形山的凤嘴都是朝外方向,意味着凤凰是飞去式,不愿长期停留栖居此处。这也许就是唐姓人一直人丁不旺,大多数人不是经历灾难和疾病后亡故,就是出外讨生活不回了。人口最兴旺时也就四百多人,最少时只有一家五口,家族产业也经历了多次盛衰

唐氏家族祖居地,为了打通道路和建造房屋,用山石垒筑起了一条约有三米高,一华里长的石碪,至今大部分还保存着,还有一条并行于大道的石头铺成的门前通道。为此,唐氏居住地也称“唐家碪上”。这种地域局限严重阻碍了唐氏家业的发展与扩大,后虽在附近地块建造房屋设施,但却和曹氏混居在一起,难以发展壮大。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与宣纸渊源

据传,唐氏一部分人刚进小岭时,也只是垒起了一些山石木头拼成的简陋住房,而口粮则是挖山开荒种植适宜山地生长的粮食,而水田稀少,很少栽种水稻。居住于若坑东山一带的唐氏一族除了种植粮食外,继承发展了祖传的俗称“草纸”制作手工艺。所谓“草纸”是一种用纯沙田稻草经石灰浸泡反应后,通过碾碓打碎成液体纸浆后,再经过多道工序制作成一市尺长和宽的每刀为36张一扎的正方形草浆黄色纸,故称“三六裱”。有供人写字、祭祀、厕纸等多种用途。

小岭唐氏本自若坑一带分流过来,因而族亲关系紧密,不分彼此,无论在通婚、生活救济、产业援助和互通方面甚为合作,至此,生产“草纸”一技也渐渐在小岭成熟发展。但稻草都是从附近村镇购买运输进来,而当时这种纸价格便宜,成本又不断增高,利润不多。小岭唐氏有了自己的产业后,通过市场交易,利润虽低,但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人口不断增加,房屋不断增建。至清中末太平天国前,人口达到了四百人左右,但最多时也没超过五百人。一批高大上的建筑群出现在人们面前,范围扩大到主居地、唐家山崂、槽坊里,而面积可达两公里左右,另有大片山场开发使用。

自从小岭曹氏族人迁进以后,也是觉察到小岭地界无地可种,又人口众多,难以长期生存。领头人曹大三率领族人彷祖先之技,借小岭山水之特点,又借唐氏造纸之基础,迅速开发了比“草纸”高大上数倍的皮草纸,后称“宣纸”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由于宣纸利润巨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原材料变得极其紧缺。从元代起,曹氏遂联合唐氏将生产草纸的厂房、技术、设备融入宣纸制作中,共同办厂,共同发展。但后来曹氏将制作宣纸的核心技术保密不传外人,致使唐氏逐渐从成品制作流水线退到原材料制作流水线。到清代,唐氏一族大量人员只为宣纸生产提供原材料制作业务,只留少数精英参股纸厂运作管理。如此情形,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太平天国与唐氏一族

清中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但好景不长,兵败如潮退山倒。小岭唐氏一族当时有四五百人,因历代崇尚习武,故大部分青年和若坑一带的同门青年遂参加了太平天国军,据传还是护卫营部队,有五百多壮士。在兵败最后关头,一夜之间,小岭唐氏一百多壮士赴南陵一带护送南王撤退时,护卫营五百多人全部殉难。曾国藩还下令杀光所有居住在若坑、小岭一带的唐氏族人。当夜,若坑唐姓人死者无数,只有一妇女带着一小男孩躲进他姓人家粪池中。几天后政府军走了才出来。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太平天国运动

孩子长大后,因政府不再追究参与太平天国一事,才得以恢复原姓,并娶妻生子,后经过多代后,发展成几家传下来。而原唐氏生产草纸一技由于此妇女年轻时学会了基本技能,并传授给子孙后代,现今传承不绝。笔者(指初稿笔者)在年轻时亲眼所见制作草纸场面。

小岭唐氏在当夜男女老少皆跑往外地,从此隐姓埋名再无联系。当时,泾县县令曹晚生,是小岭曹氏后人,他念及唐氏一族对小岭的贡献,认为不能斩草除根,需留一脉。于是急忙找到带兵首领,陈述缘由,终得同意,让唐氏留了一家五口。此后,政府下令,不准唐氏后人练习武术,不准政府做官。唐氏后人也深感到习武对家族极大的危害性,只得学习文化知识,低调处事。此后,唐氏一族不分男女,家境再穷,也要子女习文断字,做安份守己之人。这也是唐氏在后期好几代都不能振兴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后,唐氏的大量住宅让给了曹氏居住生活。人口直到清末民国初年方达到二三百人。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靠为曹氏生产宣纸原料维持度日。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唐氏传奇人物“唐百万”

#p#分页标题#e#

在清末民初,小岭唐氏一个传奇人物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唐氏艰难度日的处境,把唐氏一族推向了经济发展的顶峰,有些事情甚至与曹氏相比更胜一筹,比如举办庙会、祭祀、请戏班唱戏等。但大型建筑方面逊于曹氏,曹氏有宗祠、金銮殿(供奉乾隆圣旨的大堂)。后曹氏与唐氏的大型建筑都被大火烧光,未能保存下来。

唐百万”,后人已不知道他的真名,也不清楚他具体生于何年何月。据传,他在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头脑灵活,一副瘦瘦小小的身材,从懂事起就挑起了家庭后又家族的重担,最后成为族长,也成为了唐氏强人加能人的唯一代表,提升了唐氏在整个小岭和泾县地区的形象,成为了一时间和很多年后家喻户晓的传奇性人物。正因为如此,在后代中,如有人长相似他者,皆称“小唐百万”。

在“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时,战乱得以短暂平息,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小岭的宣纸产业也迅速恢复发展,曹姓人基本上三户人家就办一个纸厂,最多是达到了两百多个槽位,因此出现了原料急剧短缺。“唐百万”瞅准了这个大好机遇,遂带领族人同各曹氏老板签订协议,由他领头负责加工沙田稻草和檀皮原料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檀皮

在以后的五六十年都是由唐氏一族提供了百分之八十的皮草原料。至此,小岭唐氏走上了相继富裕和发展之路。由于“唐百万”的精明能干,人心思聚,不但族人中没人外出谋生,反而一部分人从外地回来居住生活。到此,唐姓族人大兴土木,在周边建起了一批比较上档次的房屋,和槽枋里(古纸厂集中区,自然小村)的曹氏和睦相处,双双联姻,大小事一起开会商量,融洽得象同族人一样的亲密。这种良好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文革之时,达百年之久。

“唐百万”成年后及五十岁前共娶妻妾三房,子女二十有余。聘请管家五六名,护院家丁三十余人,家丁中有会武功者,配有土枪、大刀。丫头、厨师、杂工十多人。当时,他用历年的积蓄相继购买了小岭以外的丁家桥镇直到黄村、安吴一带的大部分良田。又购买了云岭方向的好几个村庄的良田。然后再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到秋季再去收取田租(稻谷及稻草)。这样也就解决了整个小岭人的口粮及宣纸草料。

至此,他的资产换算成银元有百万之多,“唐百万”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了。笔者在年轻时还听多位外地老人谈起过“唐百万”的事。“唐百万”把五位管家和二十多位家丁长年分派到外地,进行农田经营管理和收租事宜,自己身边留一位管家和十位家丁时刻为他服务。“唐百万”出门都坐轿,由四名家丁抬着。

在“唐百万”四五十岁时,也是民国刚刚建立时,小岭的兴盛程度达到了顶峰。当时,唐曹两家互相经常出庙会,举办大型活动。请戏班唱戏时,一唱就是一至三个月。“唐百万”也爱看戏,在这方面舍得花钱,每次都是自己出资请戏班,不要族人掏钱。这其中还有一个至今是谜,外人无可解的故事令人称奇。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古代戏班

话说,有一天晚上,唐百万高高兴兴带着家人去村中心的广场看戏,除了家眷,下人们也都去了。这时,有两个外地的惯偷打听到今晚村里人都去看戏,对唐百万金银财宝早已垂涎三尺的两名惯偷趁着夜色来到唐家。经过一番四处张望,发现一排房子里皆无灯光,也无人影,大小门上锁。在唐百万的账房里亮着一盏小小煤油灯,由于灯光昏暗,两人来到窗外,用手指沾上口水捅破窗户纸,朝里一望,惊讶地发现一位酷似唐百万的人正坐在台前算账,算盘珠子正拨得哗啦直响。两名惯偷,心想坏了,唐百万没去看戏,可心又不甘,远道而来,不能空手而回。于是两人跑到戏场一看,唐百万正坐在前排和家人有说有笑,看的非常起劲。两名惯偷心想这是咋回事?于是急忙跑回唐家,谁知唐百万还是坐在那里算账。两人疑惑不解,心想他俩怎么还没他跑得快。这样,两人跑来跑去,白白耗费工夫,不敢下手,又怕家丁躲在暗处伺机抓他俩人。直到戏场唱完,人声沸腾,两人极不情愿地飞快奔去。

第二天,两名惯偷心想一定要探个究竟,就化妆成两个小商人来到唐百万家。问:听说昨晚你们村里唱戏了,你去看了吗?答:当然看啦,我好那个。问:那你家大业大,要留许多人看着吧?答:不担心,都去了,我有办法。问:有啥办法?此时,唐百万已猜出两人的身份和来意,笑而不答,从身上掏出几块银元,说:你们拿着这个去做点小生意,好好过日子去吧。两人似有醒悟,接过银元,道声多谢,起身离去。多年后,两人发了财,带着礼物前来谢恩。可是,此时唐百万及三十多口家人已遭不幸。两人放下礼物给唐姓族人,含泪而去。

这个谜底只有唐氏族人内部知道。原来,唐百万有个亲弟弟,天生的聋哑人,为了他的安全,从小把他关在家里,不准外出玩耍,请了先生教他识文断字。此弟不光外表十分酷似唐百万,头脑也非常聪明。唐百万就叫他平日里帮助算账管账,晚上看家。唐百万还交待族人不准透露其弟的一切,严格保密。一是为他的安全着想,二是唐百万好要面子,不让外人笑话他有个残疾弟弟。因此,曹氏一族不明就里,当是神助唐百万家业兴旺。

在唐百万六十多岁时,也是民国十几年时,有个寒冬的夜里,人们都沉沉睡去,唐百万家的厨房打杂工睡在柴房,为了取暖,把还在烧着的木炭放在床前,可半夜翻身时脚落地踩翻火盆,一下把床被烧着,接下来火势迅猛扩大,烧了柴房,又烧到正房。等唐百万家惊醒时,已无法逃出,旁人也无法扑救。熊熊大火总共烧了三天三夜,连排房屋全部烧毁,唐百万自己及三十多家人还有下人二十多人,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死。幸好还有许多不是连在一起的房屋没有烧到,避免了一场唐氏家族的灭顶之灾。而在外地的管家和家丁把田产侵吞,逍遥自在去了。至此,唐氏一族又一次遭受沉重打击,又加上后来的连年战乱,又无有能者出现,使得长期不能振兴起来,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不见大有好转,只有出外讨生活的人,人口也稀少起来。

#p#分页标题#e#

值得庆幸的是,唐百万嫡亲族人还有后代,其中笔者亲见有唐文炳及子女、唐宁全也称小唐百万及子女。据传,唐百万当时目光远大,曾送两子女到天津北洋学府学习,忽闻家遭不幸后回家奔丧,族人只好凑些银两给他们完成学业。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上世纪大约在一九七七年,有人在泾县打听小岭唐氏有没有后人,说他是小岭唐百万的后代,现在混的不错,还有人在国家当了高官。而被打听之人正巧是笔者三堂叔婶唐德鸿、曹美华夫妻二人,但他俩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敢认亲,推说没有人了。那人说他家在天津已有好几代了,这次是出差,没空去小岭寻找。依此笔者推测,在一九八几年最高法院院长唐德华可能是唐氏后人,因为笔者父辈名字都是带“德”字的(待考证)。

若坑唐氏传奇人物

在若坑一带,笔者在二十岁时随父到那里采购稻草时,见到一老奶奶。原来她是小岭唐家的姑娘,嫁到若坑唐家。当时丈夫早已病亡,论辈份笔者该称她姑奶奶。老人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字可能是唐德章或唐敏章,是在一九四八年当上了安庆省(今安徽省)的省长,后随蒋介石去台湾。

老人在解放后和文革中因台湾特务亲属身份,被打成重伤,终日坐在火盆上,眼睛也哭瞎了。小儿子因儿时得病造成智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笔者所见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老人对笔者说,她坚强地活着,就是盼大儿子能回来看她一次,也放不下有些智障的小儿子。

老人的大儿子去台湾后的一些情况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前的《参考消息》报纸上有报道。笔者也亲眼见到过这篇文章,但时间过长,内容不太记得了。原来蒋介石非常器重大儿子,想任命他为行政院长,但他对老蒋诸多看不惯,除了是第五名中常委外,分管政府文教卫宣传方面的工作。

此人也在一九八九年五月秘密辗转回到大陆来探望老母,经过和老母的彻夜长谈,和以泪洗面的相见,第二天不得不和老母及小弟告别。临行时,他给了一部分钱给村里人,嘱托他们照顾两人,并养老送终,并说以后也许没有条件再回来了,因为自己也有七十多岁,拄着拐杖来的。此人在回返时,因当时交通原因,须从泾县乘车去上海。但在泾县上厕所时不慎丢失行李包,内有护照证件、钱财衣物。此人无法,只得去县政府表明自己身份是台湾国民党政府中退休的政治高官。县政府立即联系省委,后被省侨办送往香港并转返台湾。而后来经芜湖泾县公安局联合侦破此案,原来是若坑村几位青年听说了他的事,觉得他身上还带有不少钱物,遂尾随而来,终于在他把行李包摆在厕所旁上厕所的空隙偷走了。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唐家崂宣纸作坊遗址

在上部书中已提到,小岭唐氏家族在古时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唐家崂”。它是一条纵深三华里以上的主山崂,并有五个小附崂。据传,从元代起,由于唐氏生产“三六表”草纸的需要,先人们逐渐将唐家崂水路整治疏导,在崂中开阔地带建起了一批简陋厂房。在朝阳山坡上修整了一片片晒草石滩,在阳山坡上养起了柴林,用于生活用柴和生产用柴。这样,唐氏一族生活不断进入温饱与小富裕的良好局面。

在明末时,小岭曹氏的宣纸作坊空前大规模的扩大与发展。在唐曹两族一拍即合的互赢的大趋势下,丙族主事人员带领大批人力从崂口水沟两边垒石砌墙,一直到崂尾全部用山石整治成一条牢固的水渠,并沿水渠边用山石铺成了一条人行道。先后大量修建厂房,靠山脚从崂口延伸至崂尾无水源处错落有致的长龙式的厂房,其是气派热闹!最盛时,有四家纸厂,达到三四十个槽位的生产规模。至于所有沟渠石墙、石头路基、厂房屋基、特有风化石成的沙滩,还有人工种植的杨藤枝,今日依然大部分保存下来,清晰可辩

最有说服力的是,从崂口进行不到一华里处,至今保存有在古时称为洗科池的簸箕型水井。神奇的是,从古至今,无数次的干旱,每次整个村子都没水喝的夏季,这口水井都没彻底干涸过,总有一小半的井水留给村民。笔者从小到大,很多次亲眼见过也享用过这生命之水!

由于不断地战乱与干旱,唐家崂水源经常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宣纸销售又不景气。老板和工人一批批退出,生产彻底停顿。从“唐百万”开始的专注原料生产,唐氏人员从纸厂股份中全部退出,曹氏老板全部外迁至其它村庄。至此,民国初期由于没人在山崂居住和生活,房屋也全部倒塌与烧毁了。

所以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事实足以说明唐氏在小岭宣纸业发展史上所做出的不可低估的贡献!也写上了浓浓的一笔!试想如果没有两族人的精诚合作,在古时宗族之间相互排挤与对立的状况下,唐氏岂能让出视为生命之根的山崂供曹氏独享?!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被毁的三棵古树

唐家崂成东西纵深走向,南边皆为阴边山貌,土地肥沃,北边阳光充足,杂草、野竹丛生,树木矮小。在崂口南凤山左侧坡处是古时唐氏祖坟山。现有一片竹林。在祖坟场中心区,曾经有一棵粗大的红豆杉树。据传,这棵红豆杉到我们这两代已有千年之久的树龄

据传,这棵红豆杉到我们这两代已有千年之久的树龄。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大炼钢铁,村里人粗暴地将此宝树砍去烧火炼铁去了。笔者年少时曾经亲见有洗澡盆大的树桩和旁边透出的小树枝,有手腕粗细,也摘过果实吃,也砍过树枝。因为当时并不知道是红豆杉宝树,只觉得树枝和果实漂亮好玩。一两年后,笔者发现老树桩被人偷偷挖去卖钱了,人家才和我说了详情。这是笔者不到二十岁前,也就上世纪七十年的事情。

而在这个年代,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两棵古树被毁的遗憾之事。在唐家主居地后山坡上,唐家先人不知哪代同样栽种了一棵桂花树和一棵板栗树。笔者年少时需和同伴合抱也难以抱圆的粗壮树干,特别是桂花树在齐人肩处分成四桠,指向东南西北,其是秀奇!这两棵古树也在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建造厂办公房屋需开辟环形公路时被砍掉了。这是多么的可惜啊!如果今天这三棵树不可复制的古树宝树还存活着的话,这又会给唐氏家族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新四军与小岭宣纸业

#p#分页标题#e#

二战时期,日军大批侵袭江南,新四军应运而生。军部刚进驻云岭,也就是一九三九年三至四月间,一股二三百人的日军搜索部队从南陵方向直通云岭而来,准备摧毁立足未稳的军部机关和新四军官兵。叶挺军长闻讯,迅速带领警卫及当地民兵在大岭那边曹坑、东山。汀潭村的山岗土坡上,奋力阻击日军的进犯,激战大岭地区一下午,日军溃败而逃,沿着山路和石头路转往小岭地区,进村庄、上山头,枪杀和强奸百姓多人,烧毁多处房屋。

新四军利用夜间作战优势,逼得日军后来夜不敢下山抢粮食,直到天亮,才继续逃往县城方向。叶军长带领部队追到南水关河滩,由于国民党军将渡船撤于县城内,叶军长只好作罢原路返回。在他经过小岭的许湾片区时,看见有些山坡上晒着皮和草,就马上找到一些老板和工人们了解宣纸生产状况,当得知由于战争而几乎停产时,叶军长马上决定要恢复生产。除了提供大量资金扶持,还购销部分产品由军队使用。至此,小岭的宣纸厂才陆续又恢复开工了几家。叶军长第二次经过小岭时是“皖南事变”发生的前几天,他到琴溪马头坝国军师部所在地商量北上路线时,但军情紧急,来去匆匆,未曾停留,只向路人挥手致意。

这节里笔者根据亲身所闻讲述一个小故事,证明新四军真真切切地无私关心小岭宣纸厂业的事情,也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新四军“三年皖南”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四零年的严冬,当时,叶军长不在军部。在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九,小岭皮滩村的一位纸厂老板由于没等于上海纸栈派人送来的销售款,立即决定派遣自己的弟弟和一位管理人员(笔者的亲姑夫,名褚和发),足踩着齐膝盖的深雪,翻越大岭,前往云岭向新四军求助,到达军部时,天已黑了。两人立即找到军部后勤军需部,说明借款来意。部长立即汇报给项英副军长,他立即批示,把军需部留下办年货的二十几块大洋(袁大头)全部拿出,然后从自己开始凡是发了三块生活补贴的拿出两块,发给两块的拿出一块。所有军部人员全部自留一块,快速集中凑齐了一千二百块大洋交给了两人。

当两人回到小岭,已是年三十天快亮时,老板当即将大洋分发,并嘱咐长丰、凤阳等县的工人,早点走回家去和家人团圆!小小故事,不足为奇。但足见新四军官兵帮助小岭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歌可泣矣!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解放初期迁移状况

上世纪解放初期,小岭再次遭遇大旱,加上朝鲜战争和国内建设需要大量钢铁,山上的树木被砍光去炼钢铁了,水资源几乎枯竭,溪水几乎断流。因此小岭已无法恢复原先规模的宣纸生产,上级政府决定在县城东部乌溪地区原有四个槽位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的宣纸厂,初为公私合营,后为国营红星宣纸厂。一九五四年筹建,五六年正式生产。因为技术力量的需要,小岭大批宣纸生产人员皆迁往乌溪,唐氏一族也有多户随迁。

据笔者所知:笔者亲姑妈一家(姑夫褚和发,享年92岁),唐文炳、唐德木、唐光荣三家都前往乌溪工作,后来所生子女也都长期或短期从事过宣纸工作。其中唐光荣是在参加完抗美援朝战争后退伍分配到宣纸厂工作。另一堂叔唐德仙六十年代招工至泾县公路局工作,后葬于唐家崂,其子女众多。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又一次小小的振兴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岭宣纸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唐氏人员也随着这趋势,达到了一次小振兴的浪潮。留守于小岭的四家实现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并且笔者父亲和堂叔做了小小的部门管理人员。

小岭当时的情况是主要生产宣纸原料供应乌溪纸厂,但小岭觉得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大办兴办造纸车间,几乎做到了村村有纸厂,原料车间,还发展大型的西山造纸车间。本笔者后来也在西山车间上班晒纸,后来转往乌溪,总共从事晒纸工作有三十余牢。

笔者之父亲唐德庆(已逝,葬于祖坟山)很长时间是原料车间(小岭自然村)会计兼农林会计;二堂叔是瓦工,也是综合厂厂长,管理所有手工艺匠人为宣纸生产服务;三堂叔唐德鸿做了造纸车间的部门负责人;叔祖父唐宁全也在造纸车间工作。四家后代子女及配偶也相继参与工作,既维持了生活开支,也为小岭宣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也实现了又一次小小的振兴。

唐氏后代部分简述

由于笔者对唐氏一族近现代情况下不全面了解,本节中只能就所知晓的一些情况作一概述。笔者之祖父名唐时,享年七十二岁,笔乾出生时已逝。亲伯父唐德欢,在昌桥柏山村安家,因病早逝,生有两女;大姑妈唐郁香,嫁入章渡马家村,生有两男三女,有一个孙较为出色,现在是中国国防大学高级军官、博士;小姑妈唐郁娣,后迁入乌溪,生有一子两女;笔者父亲唐德庆(享年81岁)生有二子一女,有一子4岁夭折;笔者母亲张生菊先嫁于曹家,生一子三女,后嫁与笔者父亲。笔者,农历一九六三年三月生,闰三月,属兔。笔者出生至三岁前所住的老屋尚在,是清末民国初期修建。笔者生有一子,名唐天阳,大专毕业,短暂从事宣纸业一年,现在外地工作。

笔者堂叔祖父唐宁全(已逝,葬于祖坟山),生有两子一女;二堂叔唐德济(已逝,葬于唐家崂),生有四子两女;三堂叔唐德鸿(健在),生有一子三女。

笔者一家在唐氏一族很多年代已是排行老大,现在唐家 依水势而定,属居于首位。平房,一九八五年改建,属于小岭中等居住水平。而唐宁全之子唐德宝已在笔者家对面马路边,建造了一栋楼房,也是四家中唯一的楼房。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振兴小岭的个人梦想

#p#分页标题#e#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全县宣纸业的四处开花,红星宣纸厂的快速发展,小岭宣纸厂的优势渐渐淡去,竞争力大为下降,由于多种原因,“红旗”牌宣纸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家族小作坊式生产雨后春笋般冒出,再现了古时的个人经营模式。在农家生产的,有外开办纸栈的,也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系列,文房四宝一条龙服务和销售。很多优秀青年也做起了电子商务、淘宝等新的运营模式。笔者认为,这种与时俱进的生产方式是可取的,是值得称赞的!但也有一个小小的隐患,那就是没有哪一家真正生产正宗宣纸了,只有少量的订单,大多数都是用其它材料替代的书画纸了。

笔者对唐氏一族也有一个梦想——重建唐家崂宣纸作坊群、野生植物采商园、唐氏山庄!而对整个小岭的梦想则是:利用九华步行古道,大兴文化旅游之路,打通许湾至小岭中心村;方家山至汀潭的隧道公路,以三个方向(即枫坑、丁桥、云岭)把整个小岭同外界连接起来,用现代化的汽车工具为小岭的文化旅游开辟新的天地,创造美好的远景!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相关内容

泾县小岭唐氏传奇故事
唐氏一族由于偏安一隅,经过几次兴衰后,人丁始终不旺。n现今人们对唐...
04-22

热门资讯

公司晨会开会励志小故事分享7则 导语: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
励志故事:小白鼠 励志故事(小白鼠) 心理学家克拉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一个装满水的水池中心。 这...
18个经典培训故事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
罗琳将出12篇哈利波特小故事 罗琳将出12篇哈利波特小故事 圣诞节为粉丝发福利 马尔福家族秘密待揭晓 - Mtime
6篇励志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导语:这些励志小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这些经典的励志故事和生哲理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许多人生大道理,下...
腾讯新员工培训案例分享 腾讯的新员工培训,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是集中培训,首先是十天的封闭培训。以前最早的是聚集在深圳总部,...
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小故事 曾有一条新闻,两夫妻吵架报警。妻子说中了五百万必须先买排屋,丈夫说买个大套房就行,剩些钱买辆好车。民...
5篇关于爱迪生的励志小故事 《5篇爱迪生的小故事》精选: 篇一: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
15个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也只是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自己成为自己想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么有关15个名人励志故事的...
小故事大道理50字 《小故事大道理50字》精选:小故事大道理50字小故事1、习惯标准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