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洒昌吉,情留天山
題圖:美麗的江布拉克雪景。作為奇台縣知名景點,江布拉克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福建援助建設的疏勒古城項目,為當地增添人文景點,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
呼圖壁縣二十裡店村,援疆干部正為村民寫春聯。(資料圖片)
“用閱讀點亮未來”愛心行動,讓昌吉木壘縣的孩子們擁有了大量書籍。(資料圖片)
閩瑪生態村的2000多名牧民搬進了寬敞亮堂、設備齊全的牧民定居房。
援疆專家徐國兵為昌吉州人民醫院醫師伊爾夏提講解腔鏡縫合技術。
11月23日,初冬的昌吉漫天飛雪。這是本報記者返閩的一天,也是福建援疆干部在新疆的第999天。
面對即將到來的離別,許多援疆干部心中涌起牽挂和不舍。他們在朋友圈寫下“1000個日夜,大雁終將南歸……”。
從東南福地到綺麗天山,援疆干部們遠離親友,萬裡相援,在三年的時光裡洒下了汗水與淚水,貢獻了智慧與擔當。因著他們的情懷、熱血與智慧,昌吉的變化令人悅目,昌吉的產業后勁十足,昌吉人民的心倍感溫暖。
他們的故事很精彩,他們的成績很亮眼,我們有幸成為他們援疆經歷的見証者。這段歲月,這種奉獻,我們願傾情記錄。
(一)
二十裡店有了福建味
昌吉市以西30公裡,有一個名叫二十裡店的村庄。曾經,它名不見經傳,1000多名維吾爾族村民默默無聞地生活在這裡。
改變發生在2018年。那一年,福建第七批援疆工作隊來了,來自龍岩和寧德的援疆隊員,送來了資金、人才和愛心,並提出要打造“十個一”鄉村振興示范工程。
幸福來得很突然,二十裡店,從一個偏處一隅的小村落,變成福建援疆工程的示范。
在過去的兩年,以援疆為契機,二十裡店村從臟亂差之地,逆襲成為民族團結和諧村、特色休閑旅游村、綠色生態文明村、民俗歌舞文化村,呈現出一片團結和諧、活力迸發的全新圖景。
越走進村裡,福建味越濃。二十裡店村也因此有了另外一個名字——閩疆生態村。村裡的最高樓,就叫“福建樓”,這棟由福建援助建設的建筑是村民活動中心,也是文化演藝中心。在這裡,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彈撥樂器,好不熱鬧。
“以前大家唱歌跳舞的地方都在戶外,很不方便,很多人也覺得不好意思。”村民熱孜古麗說,在“福建樓”建成后,福建援疆前指熱心部署和協調,在村裡成立了“文藝輕騎隊”,吸納了一批有文藝特長的村民。他們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排演節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如今,隊伍已經從一年前的七八人發展到30多人。除了《我的祖國》《十送紅軍》等紅歌,“福建樓”裡還時不時傳出《愛拼才會贏》等閩南語歌聲。
村支部書記艾爾肯·尼亞孜告訴記者,“福建樓”已經成為村民學習和進行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樓裡還設有福建援疆農民書屋、文化活動室、農特產展館、農民夜校等。
除此之外,福建路、寧德路、龍岩路……村裡一條長約4公裡的閩疆文化長廊上,西域文化、紅土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等主題展板展現“閩疆兩地一家親”文化內涵。
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鄭延東表示,福建援疆不僅把內地文化、現代文化和紅色文化融入二十裡店村,44名福建援疆干部還與村民們結親認親,這讓閩疆兩地有了特殊的情感連接。例如,賽買提·菊馬克的大女兒告訴記者,結對的福建叔叔吳舒騰不僅幫助生病的爸爸站起來,也讓他們家接觸到新知識新理念,明白了“愛拼才會贏”的道理。
開設“衛星工廠”、打造馕品牌、發展庭院經濟、培育農產品電商……來自福建的力量,讓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每談到這些,村民們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在村裡的“衛星工廠”,大門口貼著一副對聯:“產業援疆惠民生、就業幫扶暖民心”,橫批:“閩疆一家親”。在村口的巨幅笑臉牆上,由千余張村民的笑臉組成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9個大字熠熠生輝。這,就是兩地人民心連心的真實寫照。
(二)
“面粉書記”念起電商經
援疆之前,吳思斌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面粉的代言人。
與面粉的緣分,他在昌吉奇台縣吃第一頓飯時就結下了。那一餐,吳思斌嚼著地道的油肉拌面,唇齒留香。“這麼好的面,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奇台縣雖是全國優質小麥之鄉,坐擁新疆唯一、全國第一個面粉類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然而,這樣好的產品曾經不僅隻能賣‘白菜價’,還沒能走出‘烏昌都市圈’。”奇台縣華麥新糧董事長張凱說。
來自福州的援疆干部們調研發現,奇台特色農副產品沒有形成標准化產品,遠離內地消費市場。傳統商務效率低、成本高、運距長,導致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農業增產不增效,守著金碗討飯吃。
電商,成為突破口。奇台縣委副書記、福州市援疆分指揮部指揮長余養挺告訴記者,經過研討,援疆分指決定把幫助奇台縣發展電商作為產業援疆的一項創新舉措,列入三年規劃。這項任務,落在奇台縣委常委、副縣長,福州援疆分指揮部副指揮長吳思斌肩上。
找場地、拉人才、建平台、尋資金,歷經曲折,2017年10月1日,“奇台縣面粉天貓官方旗艦店”正式上線。
一個月后,吳思斌身穿民族服飾,在杭州“天下糧倉·天貓雙11新米節”上現身鏡頭前,為“西部第一面”奇台面粉花式代言,當天點贊數突破120萬。奇台面粉,紅了。
趁熱打鐵,援疆干部們開始一招一招使出“電商法寶”,讓產自奇台的面粉產品紛紛成為“網紅”。他們還花了大力氣打磨“奇台禮物”政府公共品牌,對奇台縣域3大類55項拳頭產品的產品標准、標識等進行規范,完成“奇台禮物”公共服務品牌及旅游衍生品開發設計,提升奇台企業整體品牌形象。
#p#分页标题#e#走進“奇台縣電子商務縣級運營中心”,記者看到面粉、手工挂面、枸杞、海棠果干、山花蜂蜜、古城酒等奇台特色食品和商品琳琅滿目。“這裡是‘奇台禮物’品牌產品的一個集中形象展示,我們在線上還入駐了多個知名電商渠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邊看邊買。”吳思斌說。
品牌效應給力,“線上線下”聯動,福建援疆干部們帶動奇台縣域企業完成線上銷售1000萬元以上、線下銷售3000萬元以上。2018年“年貨節”4天的時間,旗艦店完成銷售5000余單,銷售總額23萬元,佔領全疆面粉月銷排行首位。這讓奇台面粉企業看到了希望,全縣75%以上的企業正在積極應用和參與電子商務。援疆干部們還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鼓勵村民參加電商人才培訓,加入農村電商隊伍,建設村鎮級電商服務點。
名氣大了,村民們的收入也就多了。如今,很多村民把福建援疆干部奉為“財神”,吳思斌也被笑稱為“面粉書記”。
(三)
援疆閩師演繹桃李情
“白筆在手,黑板於后,三尺講台足夠。也清愁,親兒尚幼,眼見日日消瘦,心弦似緊扣。又見校友,因是夫子援疆由。”
這首詩詞,出自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的一名學生。今年教師節,看到這首專門寫給他的詞,援疆干部、廈門市禾山中學教師胡先鋒眼眶濕了。
2018年,福建省增派教育部計劃165名教師前往新疆支援,胡先鋒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他第二次赴邊疆支教。
在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胡先鋒任教兩個高中班級的語文老師。教少數民族學生文言文,難度不小。
“他們中有的初中是‘民語班’,沒有學過漢語。好在,他們對文言文有很強的興趣。”胡先鋒表示,“我鼓勵他們課外在周記中暢所欲言,不限定題材,不限定內容,不限定字數,盡最大可能讓他們動起筆來。”
與胡先鋒一起在該校支教的還有廈門的5名教師。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接過“廈門理科實驗班”的接力棒。2015年8月,第六批廈門援疆干部執教該校“廈門班”。2017年,新一批廈門援疆教師從他們手中接過教鞭,帶來優質的教學資源,幫助“廈門班”的孩子們沖刺2018年高考。
那一年,“廈門理科實驗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全班42人有39人上了本科線,上線率93%,高考總分平均高出其他平行班21.8分。”廈門赴吉木薩爾縣援疆支教隊隊長高劍華介紹。
組團式的教育援疆模式,做法創新,成效明顯,得到當地認可。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史光清告訴記者:“在開設實驗班以前,我們縣高中生源數量存在逐年下降的情況,現在,實驗班正在逐漸發揮出示范輻射效應,吸引更多優質生源留在吉木薩爾就學,今年8月,第二期廈門理科實驗班也開班了,班級學生人數較首期有所增加。”
援疆前的林軍,任福州屏東中學副校長。從一個省會城市的重點中學,到一所學生成績弱、家庭輔導弱的少數民族學校昌吉三中,林軍與3名同事一起,思考著如何為昌吉的孩子們提供優質教育。用了一年半,他與學校的福建援疆團隊一起,“引進一個理念,帶出一支隊伍”,深入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建設、科研教學、校園宣傳、德育發展等工作中。昌吉三中的孩子們,因此有了更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
教育援疆,責任重大。在昌吉,不僅有165名福建援疆教師的傾力奉獻,福建援疆還組織116名專家學者來昌吉州開展培訓工作,全州受訓教師達1590名。昌吉州的370名中學骨干教師和100名中學校長書記還赴福建師范大學、福建教育學院培訓。
“先生可曾認得學生否?先生二來西域,身體可好?自當日一別,還不曾見得先生尊容。學生思量先生多時矣。先生之教誨,至今記憶猶新……”胡先鋒的手機裡,一直保存著這名哈薩克學生寫給他的短信。每每打開,他都會想起那群可愛的學生,那份深厚的師生情。
“在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綠洲,看到了詩情畫意,看到了希望。”他說。
(四)
醫者仁心搭起生命橋
11月22日上午,援疆專家、昌吉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楓和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查房工作。
雖歸期將至,但王楓卻越來越忙了。由他領銜成立的心胸外科科室揭牌不到2個月,手術量激增。原先,昌吉州每年隻有10余台心胸外科手術,現在,數字變成了200多。
這是昌吉州第一個心胸外科科室。2018年8月,在福建腫瘤醫院任職的王楓被選拔為援疆專家,踏上了醫療援疆之路。他與7名援疆專家一起,為昌吉州人民醫院帶來了來自福建的新技術、新項目。心胸外科,就是成果之一。“有了它,昌吉百姓足不出州,就能享受到國內一流的醫療服務。”王楓說。
80多歲的陳老伯曾患有食管癌,不能進食,痛苦不已。王楓與援疆專家徐國兵採用微創介入技術——“食道支架植入術”,讓陳老伯實現了正常進食的心願﹔50多歲的張女士患有肺癌,王楓、徐國兵實施的胸腔鏡微創精准肺段切除術,最大可能保留了肺部正常功能……
“不但手術做得好,還一心想著如何把科室做大做強,服務更多患者,留下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這是許多當地醫生對福建援疆醫療隊的共同評價。
醫療援疆,一直是福建民生援疆的重中之重。2018年,福建在昌吉州啟動“組團式”醫療援疆新模式,20名援疆專家在昌吉州中醫醫院、吉木薩爾縣中醫院開展試點工作,其他專家結合實際需求,按2~3人的小團隊被分配在全州各縣市,採取“師帶徒”模式,將先進理念和醫療技術傾囊相授,提升昌吉州醫療衛生水平。
在昌吉市人民醫院,援疆兒科專家蔡麗如建立“泉昌兒童保健中心”,結束了矮小症、自閉症等病症的患兒輾轉外地求醫的歷史﹔
在昌吉州中醫醫院,福建多家省屬醫院的醫療專家,幫助醫院建設“腦卒中中心”,大大縮短患者的院內救治時間……
“醫療援助過去是‘零星選派、單兵作戰、輸血式援疆’,現在是‘組團選派、集體作戰、造血與輸血並重’,這能讓需要扶持提升的科室真正做大做強,為廣大群眾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援疆干部,昌吉州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林憲說。
醫者的仁心,也在援疆工作中彰顯。在呼圖壁縣中醫醫院,福建醫療專家們為貧困農牧民家庭因病致殘兒童建了一個“愛心病房”,讓這些孩子看病不再難﹔閩昌情“復明工程”,讓數百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一雙起死回生手,一顆安民濟世心。”三年中,福建援疆專家門診接診的患者中,95%以上經治療疾患得以根治﹔三年中,他們的足跡踏遍昌吉州的山山水水,送醫送藥到牧場、田間、農舍,並捐贈價值數百萬元的藥品﹔三年中,他們將福建各學科、各醫療領域的醫療技術帶到受援地,創造了不少的臨床奇跡。
本版文圖均由記者 阮錫桂 游笑春 供稿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