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杰(左)正在筛选成熟的种鱼。
郤 曦摄(人民视觉)
养殖合作社基地一角。
李灿美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学经济管理,却瞄准了土著鱼养殖;留学归来,却到村里创业——姜雨杰的选择,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经过钻研,攻克了土著鱼繁殖技术;反复培训,让村民致富有了指望——姜雨杰的坚持,又是令人钦佩的。
找到了生态产业和脱贫增收的结合点,姜雨杰既成就了自己,也带动了平坡村的脱贫。
云南大理,苍山西坡脚下,汩汩山泉从石缝涌出,顺山势而下,在平坡村汇入漾濞江。
虽叫平坡,村里最多的却是陡坡。陡坡之上,村民们以核桃、玉米等传统种植业为生,直到2014年,全村仍有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过,这两年,村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村里的鱼塘。变化,源自“海归”小伙姜雨杰。
科学养鱼,反复钻研技术
平坡村的鱼与别处不太一样。别处的鱼越养越重,这里的青草鲤鲫等鱼却是越养越轻。但是,别处的鱼一斤卖10元,这种“瘦身鱼”一斤要卖30元。
“别嫌贵,还有一种土著裂腹鱼(大理本地人称为弓鱼),一斤能卖到120元。”在平坡村的弓鱼养殖合作社,姜雨杰一边给鱼投食,一边跟记者聊起了裂腹鱼。别看只有32岁,这位村民眼中的“洋学生”,现在已经成了裂腹鱼养殖专家。
姜雨杰是本地人,从小就跟着外公去河边钓鱼。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洱海和周边溪流里常有跳跃的裂腹鱼,个头不大、肉质鲜美。不过,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裂腹鱼后来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
2011年,姜雨杰从美国学习经济管理毕业后回国,开始创业。他将目光瞄准了大理土著鱼养殖,并把养殖基地建在了从小和外公一起钓鱼的雪山河畔。他不顾父母反对,一头扎进了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姜雨杰就跟随学校鱼类专家开展野外调研和试验,回国后更是遍访云南鱼类繁育专家。担任大理大学药研所所长的父亲,尽管一开始不支持姜雨杰养鱼创业,却也时不时在鱼病防控方面为他指点迷津。
回忆第一次成功繁殖裂腹鱼的情景,姜雨杰至今难掩兴奋。
2012年开春,姜雨杰查资料、问专家、买设备,自筹30万元在家里做起了裂腹鱼人工繁殖试验。人工繁殖要催产,姜雨杰按照传统方法在鱼背上注射催产针,可因为亲鱼挣扎伤及内脏、导致死亡。经过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催产方式:改变注射位置、控制针头长度,催产技术慢慢成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