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资源网2020年2月5日消息:有人说,世界上的红花都需要绿叶衬托。如果说坚守飞行一线的安全员是“红花”,那么那些默默工作在后台保障支持战线上的人就是“绿叶”。在全球化运行的国航,安全员的派遣运行与管理更具网络化特点,面对这场疫情的挑战,支持保障工作凸显了自己的重要性。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是巨大的工作量,没有白天夜晚的界限,没有休假上班的区分,这些可爱的“绿叶”们默默撑起了保障支持别样的天空。
1:7200的消毒工作量背后
在空保支队办公楼2楼的器械室,每天都有2名员工24小时不间断为进出港安全员提供器械领取回收服务,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并不简单。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每天都有将近400多个器械包在安全员与器械员之间流转,领取,回收,检查,签字,消毒,清洁……
器械管理员刘喜成是支队的老同志了,2020年他就要退休了,但是他说他愿意在最后几个月坚守岗位,哪怕为大家做点什么,孩子们飞的不容易,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刘喜成告诉笔者,以前器械员只要做好收发器械工作就好了,每年按照航季特点仅仅做4次整体保养就好了,但现在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对器械进行4次消毒,这意味着2名器械管理员每天要对器械包和器械进行共计14400件次消毒。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每名安全员个人防护无遗漏,器械员每天至少发放260多个口罩以及260多盒消毒棉片,并做好登记和归档。
刘喜成愿意做器械室的老黄牛,只要他值班,每天的消毒工作他事必躬亲,他说,他要用行动给年轻人做榜样。因为带着手套超过8个小时工作,很多人的手都嘞起了红印,刘喜成说自己老了,不怕丑。说完,转身又去给执勤的队员发消毒棉片和手套去了。
器械室经理王凯告诉笔者,为保证生产运行的顺利进行,器械室还临时新增了志愿者力量,许多在地面培训的安全员主动过来帮忙,他们乐观向上的状态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了正能量的氛围,丝毫看不出疫情下的阴霾密布。
200个电话的全球沟通模式
空保支队调度室可谓支队的内部“电话中心”,在疫情严峻的非常时期,调度员们平均每天要接打200个电话,换句话说,如果把时间平行相加,意味着单日接打电话的时间超过4小时。
2020年1月23日,随着武汉“封城”,航空公司相继对航班运行作出调整,公司航班调整幅度逐渐增大,从最初每天调整1-2班到高峰时调整幅度30多班,有时一天调整航班达到150多班。调度员每天需要与境外航站、公司运控、公司商委、公司客舱以及队员本人等多个渠道进行沟通联络,工作量与日俱增。在调度室,笔者看到每个调度员的BQQ闪动不停,听到的电话铃声不断……深夜的调度室同样灯火通明,几乎就是一个“不夜城”。
1月31日以来,随着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和航空公司的限制政策出台,一些国际航班也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随着航班变化,驻外队员是通过乘机还是飞行方式回来成为重要的一环,需要随时研究,随时调整。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调度员们做着复杂的“排列组合”。
调度经理秦涛告诉笔者,调度员们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订座,由于航班调整的不确定性,我们和商委的同事都是在线等,随时刷系统,随时联系随时订,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万一出错了就麻烦了。
濮嘉薇,是空保支队生产运行中心的排班员,1991年参加工作,在这个排班岗位上工作已经6年了,濮嘉薇告诉笔者,疫情爆发以来,工作强度几乎翻了一倍不止,我们每天都要把支队1000多名队员调出来,对着航班进行筛,把所有因素统筹考虑进去,包括当月小时量、月驻外天数等因素,做好力量搭配,确保公平合理。
计划派遣经理常瑜告诉笔者,有时航班不是完全取消而是航段调整,比如北京到广州正常执行,但广州回北京就会换个航班号,需要我们一个航段一个航段地盯。
执行临时派遣的包机任务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自1月23日以来,目前支队已经参与包机保障6个架次,这样的任务,从接到信息到队员出港,每个环节都要细上加细,精上再精,从人员遴选到运行监控,从航前提示到环节沟通,全部要反复核对,确保不出问题。
自称70后老同志、在调度室帮忙的梁超,已经习惯了这种繁忙而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他饶有兴致地给笔者讲述了神州行的故事。原来,在航班运行中,有一种航班需要在国内两个或三个城市之间多次往返,被队员们友爱地成为“神州行”,比如北京-广州,广州-乌鲁木齐-广州,广州-上海-广州,有些航点,在几天内需要多次往返,面对疫情背景下频繁地调整,这个航班环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复杂特点,怎样保证驻守航站安全员和飞行航班安全员有序执行航班和回到驻地,成为考验大家智慧的特殊挑战。梁超开玩笑地说:你学过排列组合吧,有时候这就成了数学问题了……
荐闻榜
(供稿: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群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