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以来,我省医务工作者紧急集结,截至目前共派出五批960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用一颗颗仁心、一双双妙手,为患者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
“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有国才有家”
“去超市购拖鞋和尿不湿,付款时收银员问,为什么今天这么多年轻人来买尿不湿?当得知我们很长时间不能喝水不能如厕时,收银员眼眶湿润着说:感谢你们……”1月28日,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安徽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俊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一幕。
从接到紧急通知,到报名参战,刘俊几分钟就搞定了,仓促到没有时间和家里人通报一声。
刘俊父亲患帕金森病7年多,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血压高,因照顾父亲夜间频繁翻身长期睡眠不足,还要照顾6岁的小孙女,做家务。爱人邹林工作也很忙,作为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的主管护师,疫情期间一直坚守岗位。
毅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刘俊宽慰母亲,“妈,小时候您就告诉我,男孩子长大了要顶天立地,勇于担当!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有国才有家,这时候我必须上! ”
到达武汉后,刘俊所在的危重症救治组进驻太康医院。
“大家齐心协力,从开始的布局不合理到临时改造、合理设置两区三通道,从条件不符合收治病人到现在病房收满,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刘俊在日记中写下和战友们一起奋斗的画面:一身臃肿的防护服,再套上眼罩和面屏,眼前全是雾蒙蒙一片,没有靴套只能临时用塑料袋套脚……出来的时候鼻梁、耳朵和面颊都压红压烂了。
刘俊所在的医生组,目前收治24位重症感染患者,作为骨干医生的他,常常为了节省物资,防护服一穿就是8至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战友们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6位确诊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
“爸爸胸前佩戴的是党徽,就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亲爱的,刚接到医院通知,要去支援湖北,马上就要出发,家里父母和孩子就全靠你了。你也知道湖北疫情较重,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参与救治,是我的荣耀……”1月27日上午10时许,中共党员、安徽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淮北医疗队队长、淮北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孙伟接到通知后,发了条短信给妻子李丽。
妻子李丽是淮北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连日来坚守在全市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压根没有时间看到孙伟“罕见”的告白。
临行前,孙伟与儿子作别,“看,爸爸胸前佩戴的是党徽,就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这次去武汉就是和叔叔阿姨们一起战胜病毒,打胜仗! ”
“在这里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以后尽量不要给我打电话,可以微信留言,请大家原谅。再一次感谢大家的厚爱。 ”1月28日上午8时36分,抵达武汉接受战前培训的孙伟在社交平台写下“公告”。
时间就是生命,在武汉太康医院支援的孙伟,深知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给患者、医院。
“武汉是重灾区,急需医护人员。作为一名医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冲在前……”孙伟介绍,他在前线负责两个病区的70多位病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
白天忙,无暇给家人报平安,几乎都是在夜里给妻子发4个字——“平安,勿念”。
其实,这不是孙伟第一次主动请缨上战场。 2015年8月,安徽省成立首批组团式医疗队援藏,孙伟成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医生,还荣获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优秀援藏干部称号。
“疫情不等人,要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 ”
“爸爸,生日快乐,我和妈妈很想你,我们等你回来”“敢哥生日快乐”“男神加油”……2月15日,是安徽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姜小敢42周岁生日,他的家人、同事还有学生隔空为他送上生日祝福,而他依然在抗“疫”战线上“争分夺秒”,并许下了“待武汉花开满城,我们一定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
“我自愿报名参加医疗救助团队”,作为一名业务精湛的医学专家和有20多年党龄的党员,姜小敢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
“1月29号我们去摸排了所有病人的情况,发现有很多危重病人没有办法在普通地方抢救,开设重症医学科是当务之急。”姜小敢作为安徽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总支组织委员、医疗业务党支部书记、重症医疗组组长,牵头在武汉太康医院组建了重症医学科,专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疫情不等人,要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 ”在姜小敢的号召下,安徽首批医疗队全体队员积极响应,在到达武汉的第4天,快速建成武汉太康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我省支援武汉医疗队工作的一大亮点。
“1月30日评估后就开科收治危重病人了,当天下午3点开科,下班已经收了4位。目前这一重症医学科最大负荷可以同时收11个病人,把危重病人去重症化。 ”姜小敢介绍。
2月4日,立春时节,姜小敢从抗疫前线传回好消息,科内收治的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混合型结缔组织病患者好转,转出重症医学科。截至2月16日,姜小敢负责的医疗组已抢救了24位危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