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内地市州封城的时间不断延长,企业的生存问题和民众的就业困境凸显,复工、复产、复业问题成为企业家和工人的“心头病”。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武汉市工商联联合发布的《疫情中湖北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显示,调研组通过对湖北境内573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生存困难,近五成企业最多坚持3个月,且企业对未来大多持悲观态度,6.34%的企业甚至出现撤资倾向。
2月29日下午,上述报告主要执笔人、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向现金流的问题,让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寒冬里能“活下去”是相关政策出台、落地需要考虑的重点,企业只有先熬过“冬天”生存下去才能享受到税收减免、社保优惠等相关优惠政策。
延迟复工加剧企业生存困难
据了解,2月24日至26日,为深入了解湖北企业在封城期间的生存状态和经营困难,为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疫后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市工商联对湖北省境内573家企业(以武汉市内企业为主,其中国有企业13家,民营企业558家,外资企业2家)开展了为期3天的“疫情中的企业经营状况”问卷调查。
调研组通过对湖北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线上交流等方式发现,大部分企业生存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长期延迟复工影响企业的生存,可能引发企业倒闭等问题;企业对疫情结束后的发展预期不容乐观;部分企业选择在疫情结束之后撤出武汉。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有97.21%的企业完全停产或者部分停产,高达95.64%的企业认为疫情对经营的影响大或者非常大。在不复工或者产能不恢复的情况下,57.59%的民营企业最多坚持3个月,生存困难。
值得关注的是,在受访企业中53.23%的企业对疫情结束后的发展前景持比较悲观态度,有6.34%的企业选择将在疫情结束之后撤出武汉。“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资金紧张、人才流失、成本上升。”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企业存在资金紧张和经营成本上升的困境,超过五成的企业存在缺乏防疫物资、房租压力过大和员工流失的问题,还有四成的企业反映市场已经被抢占。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七成的企业缺乏现金流,其中也不乏许多大型的民营企业。”据罗知介绍,目前只有11.87%的企业获得了银行的金融支持,9.08%的企业申请了银行信贷支持但是未获得批准,还有63.53%的企业并未申请。
以在湖北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某大型新能源智能汽车公司为例,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虽已部分复工,但产能并不大,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金流和原材料的问题,没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返岗员工和原材料都很难进来,而且原材料涨价很厉害。
值得一提的是,调研组在对一些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外贸企业面临的市场抢占问题尤为突出。根据调研结果,在573家受访企业中,有238家反映存在市场被抢占的问题,占比达41.54%。
湖北外贸企业在全国的竞争者多、可替代性强,市场容易被其他省份企业抢占。调研报告认为,外贸市场的开拓比本土市场成本高昂很多,一旦失去外贸市场,想收复失地难度很高。面临无法复工,很多出口企业的企业家痛心疾首。调研样本中,108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其中98家反映进出口业务完全停滞。
企业积极自救力争“活下去”
在严峻的生存困境面前,湖北省内企业并未“束手就擒”,而是开始组织生产自救,以熬过寒冬。
根据调研结果,有超过50%的企业进行了股东融资、供应商融资、应收账款抵押和保理融资。五成以上的企业会拿出资金力保核心技术工人,还有近四成的企业选择拓展线上业务、员工线上培训。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受访的绝大部分公司拿出专门资金试图将企业的技术人员等核心员工留下来,即使现在没法上班也正常发放工资,这实际上也加剧了没有正向现金流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罗知告诉记者。
除自救外,受访企业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外界救助措施。调研显示,企业最期待的救助措施是发放政府补贴、信贷支持和减免企业所得税。复工、补贴、贷款、减税、降租和恢复交通物流,是企业最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的帮扶政策“关键词”。
尽快有序复工是缓解企业困难的最佳途径,但调研发现,企业复工自救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例如,物流不通畅,供应链中断;缺少防疫指导和防疫物资;员工无法到岗和招工难。
“在调研中,60%以上的企业反映物流不通畅,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面临的原材料和市场问题更加突出。”据罗知介绍,访谈过程中,位于武汉光谷的一家大型高科技龙头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几乎可以实现无人生产,但是关键原材料来自于海外,由于国际航班的停运和国内物流受限,导致产能大幅缩减。
据了解,上述高科技龙头企业为一家国企。就面临的具体困难等问题,该企业方面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前,只有具备防疫能力的企业才可以复工,这是复工的前提条件。但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企业反映存在防疫物资不足的问题,超过94%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组织卫生部门进行防疫流程指导。
此外,有接近五成的企业认为员工流失将导致企业无法恢复产能。在问卷的另一个问题中,有51.48%的企业反映员工已经流失,只有10.3%的企业预期后期招工不太困难。
“和企业技术人员等相比,企业面临的普通劳动力流失问题可能会更突出。”罗知告诉记者,据其了解,一些国有企业的工厂都没有发工资了,部分员工处于没有收入的状态。
尽快复工有助于提升信心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两手抓两不误”正成为当前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两项任务。不过对于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来说,当前的工作重心仍然在疫情防控上。
根据目前政策,湖北省内各类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10日24时前复工,尚没有明确的复工日期。同时为充分考虑“停不得”企业的用工需求,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近日印发通知,明确首批流动人员为各地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相关企业的返岗员工。
报告分析认为,随着省内各地市州封城的时间不断延长,企业的生存问题和民众的就业困境凸显。贸然复工当然不利于疫情防控,但长期停工又会造成经济塌陷,处理不好这两者的矛盾将有损社会发展。
“目前来看,湖北抗击疫情的局势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完全的扭转,市民和前期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湖北省至少要将三成精力放到复工复产上,而湖北以外的省份至少要拿出七成精力。”罗知告诉记者,湖北省应该把一些精力放在复工复产的调研、部署上,相关政策从出台部署到落实可能会有半个月的时间差,如果到3月10日之后才着手部署,那么企业复工可能会至少到3月下旬才能落到实处,一些企业不一定能撑到那个时候。
#p#分页标题#e#报告建议,在充分保障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湖北省需按照分批次复工的方式,拿出部分人力和物力备战3月10日之后的湖北境内员工返岗复工工作。同时,在湖北省境内统一协调,全力恢复物流,允许湖北省内员工到岗(劳动力不出省),通过科学防疫和严格监控,实现“防疫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避免疫后出现经济下行等各类风险。
原则上,高新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涉及外贸的产业优先复工,有员工宿舍、食堂的企业优先复工,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市州优先复工。后期,对于只要达到防疫标准的企业也均应该实现复工,做到“达标一个、复工一个”。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线上办公。
“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把疫情控制在局部即湖北地区。但是,控制在局部并不意味着湖北省内必须纹丝不动。多延迟一天复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的概率就降低一些,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更高一些。”报告建议,当地要在以防疫工作为主的前提下,抽调人手组织有序复工,至少逐步出台复工的安排和部署,明确开工标准、减少开工审批程序,使企业有章可循,让企业家看到希望、重拾信心。
帮扶政策需更有针对性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也是调研关注的重点。报告认为,面对疫情,中央、省、市均出台了很多诸如金融支持、税收社保减免和租金减免等帮扶政策,但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身上实际上非常困难。
例如,2月22日,武汉市政府发布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21条措施,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企业用工、既有政策执行等方面全力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其中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3个月房租免收、6个月房租减半,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发展载体减免疫情期间的承租企业租金,市财政按照不超过租金减免总额的50%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
但调研组发现,对于政府出台的租金减免政策,573家企业中有527家表示没有获得租金减免,只有46家企业获得不同程度的租金减免,仅占比8.03%。“众多受访的企业家反馈基本上没有业主能主动减免租金。”罗知表示,比如一家经营私立幼儿园的企业主告诉我们,租金不仅没有降而且还翻倍了。
报告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金融支持政策,但均是指导性意见,即使对于大型民营企业而言,疫情期间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也有相当的难度,中小民营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税收减免和社保优惠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身上存在困难,而且无法解决现金流缺乏的现实困境,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也是事后政策,但企业是否还能熬过“冬天”尚且未知。
为精确帮扶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调研组建议,要全力支持和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达到疫情防疫的标准,尽快使中小民营企业复工复产;根据2019年民营企业的交税金额,将地方留成的部分以一定比例进行定向返还或累退式返还;对于面临困境的大型、优质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地方商业银行共同进行一对一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