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涉及醫院的輿情風險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聚集性疫情為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敲響警鐘﹔其二,謠言引發輿論爭議,損害醫院聲譽﹔其三,個別人員違規舉措受通報批評﹔其四,臨床試驗盲目開展遭輿論質疑。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展開分析。
一、多地醫院出現聚集性疫情,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敲響警鐘
2月初,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甘肅等地披露多起“聚集性疫情”。案例中大多是親友聚餐、探親訪友活動導致感染,也存在辦公場所、醫院、公共交通中發生的多人感染。其中,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發生聚集性病例,受到輿論關注。有關部門經深入調查,初步判斷此起疫情是由首發病例與外部感染者發病后接觸造成了醫院科室局部范圍傳播。媒體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進行傳播,公共交通工具、寫字樓、醫院等空間大多空氣流通性差、人員密度較大、人員來往頻密,病毒傳播風險較高。此類情況也敲響了警鐘: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涉醫院謠言或不實信息引發爭議,損害醫院聲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類謠言層出不窮。其中,一些謠言涉及醫院,個別謠言甚至引發公眾爭議,損害機構公信力,影響社會秩序。相關案例如“湖北孝感東南醫院有病人挖洞出逃”“華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落地后物資被盜”等。有媒體評論認為,謠言止於智者,更止於有關方面加強輿論引導,應不斷加大信息發布力度,增強發布權威性針對性,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形成多層次持續釋放權威信息的格局。綜合來看,醫院還需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共享、快速查詢,縮短謠言存活周期,聯合多方力量,採取多種方式主動及時辟謠,讓權威信息跑在謠言前面,及時安撫公眾恐慌情緒,遏制次生輿情蔓延。
三、個別醫院及醫務人員在抗擊疫情中出現違規舉措,受通報處置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佩戴口罩並與人爭執”“醫生故意隱瞞病情”“醫院拒收發熱病人、不按流程處置發熱病人”等個別干部或基層員工違反相關規定,受到通報批評等事件,對全國防疫大局造成不利影響。例如,2月4日,甘肅省衛健委發文稱,嚴肅處罰了一起醫院拒收發熱病人行為。2月24日,湖北襄陽通報5起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涉及衛生院未按流程處置發熱病人,致52人被隔離,院長被解聘。當前,疫情防控阻擊戰已進入決戰決勝重要窗口期。越是關鍵時刻,越能衡量干部的能力和作風。各類醫療機構的負責人還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意識,嚴格履職盡責,避免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風險和隱患。
四、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擁而上”,研究結果有效性存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有關科研攻關和論文發表的話題屢屢引發公眾關注。2月中下旬,《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界面新聞等媒體報道稱,已有超過100項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的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進行了注冊。這些試驗涉及的藥物或療法,既有西醫也有中醫,甚至有臨床試驗還涉及太極拳、點穴氣功、臍帶血等治療手段。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擁而上”的情況,有學者呼吁,研究結果未經審核不應發布,一是避免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引發質疑,二是避免媒體過度炒作影響公眾對研究的期待。
2月下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關於規范醫療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治療臨床研究的通知》,規范醫療機構開展新冠肺炎藥物臨床研究。總體上看,科學研究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必要途徑,但諸如發表論文等舉措,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醫療機構科研人員應制定完善的臨床研究方案,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預案和管控措施,防止因研究影響患者治療、影響整體疫情防控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