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内蒙古公务员时事政治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暖心荧屏故事,给人信心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两手抓,两不误,从南到北,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热潮涌动。
稳住基本盘,为夏粮丰收打牢基础
春耕备耕,粮食最为关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对于稳住“三农”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性。
稳政策,农民种粮信心强干劲足。
以前种一季稻,如今“单改双”,为啥?“政策好,种地底气也足!”四川西充县青狮镇大石坝村村民蒙正武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好政策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稳面积,不误农时抓春耕。
“惊蛰麦起身,田管要跟上。”上海市松江区腰泾村种粮大户李春风说,优粮优价,这季又种了400多亩冬小麦。
“今年春播,我们开足马力,5万多亩地全部种粮。”黑龙江克山县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说:“对社员来说,稳住粮食种植面积,就稳定了收入。”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春播粮食种植意向面积9亿亩左右,在田作物冬小麦面积3.32亿亩,冬油菜面积9200多万亩。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就稳住了丰收的基础。”
稳产量,“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增效益。
“用科技种地,一斤水稻身价涨七倍,这法子真好!”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种粮大户郑富俊感慨,有机水稻技术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一斤米能卖到7块多钱!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这样说:“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种粮效益。”
藏粮于地。今年我国将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任务。
稳产保供,确保重要农副食品安全
确保蔬菜、肉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是春季农业生产的一大任务。
疏通梗阻,生产流通转起来。
抓产业,稳产量。在山东寿光,农技专家组“挂包帮”,绿色通道及时开通,产销精准对接,这里平均每天生产蔬菜两万吨,品种达200余种。
抓农资,保生产。“肉鸡生产周期就45天左右,眼看着50万只肉鸡就要断粮了。”接到富农同好畜禽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良宝的求助,山东平度畜牧部门为他办理通行证,联系了饲料企业,快速解决难题。
目前,全国冬春在田蔬菜面积8400多万亩,产量1.7亿吨,均比上年增加2%左右,“菜篮子”供应有保障。
品种调优,对接市场成趋势。
城里人爱吃什么,就种什么。在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三星村松海家庭农场,红椒、莴笋、白菜3月上市,早早就被商超预订光了。
错峰上市,对接差异化需求。“100多亩火龙果提前上市20天,一斤多卖2块多。” 广东湛江百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苏义杰说,果园安装补光灯,果树能多结4轮果,全年增收200多万元。
提升质量,“吃得好”成为新潮流。
“按标准来,才能产出好果子。”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兴田村村民蒋年生感慨,“叶面喷施生物肥,留树保鲜错峰上市,按照技术员的指导,我家蜜橘挣了5万元。”县里打造蜜橘产业示范区,统一种植标准,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农艺提升了质量。“小米身价噌噌涨,一斤卖到十几元,市场就认咱。” 山西省山阴县七里沟村的刘振兴说:“种地还是要懂技术,没想到有机旱作种植真是个宝。”
今年我国将再制修订1000项质量安全标准,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切实保障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去年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7.4%,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转型升级,绿色生产是主线
春耕备耕,绿色生产是主线。
在湖南南县,一田有“两产”。“这几天要抓紧育苗,水温上来,就能投喂饲料。”稻田养虾,难度不小,南洲镇南洲村的欧述秋忙得脚不沾地。“稻+虾”产生了“化学反应”,全县55万亩稻虾,一亩增收3500元。
绿色产业里有新的增收手段。“满山林子就是我们最大的宝贝,林上要果,林下间作,林间采摘,口袋也鼓了起来。”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道沟村王忠志说,种上苹果树,嫁接寒地富士新品种,一年能挣8万元。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5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98个农业产业强镇,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过去大水漫灌,如今精打细算。”河南滑县牛屯镇程坡寨村村民毛同泉说,浇地刷卡,心里有本“明白账”,用水少了,一亩地能省10块钱。
“化肥减下去,鸭梨品质上来了。”山东阳信金阳街道办界河村村民李海廷说,精准施肥,一亩地施肥成本从420元减少到300元。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
立体循环,高效利用资源。
生产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能增值。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龙头企业原野食品公司带动,一粒玉米换来“种养加”全产业布局:有机玉米闯入高端市场,玉米秆加工肉牛饲料,实现产业增值3200万元。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春耕生产的绿色转变,将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生产成潮流
春耕备耕,智慧生产成潮流。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春季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跃升,成为春耕的一道崭新风景。智慧农机,就是这道风景中的主角儿。
智能农机提效率。
#p#分页标题#e#“即便是万亩农场,也能实现无人管理。”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副场长韩天甲介绍,农机更智能,种地更省力。播种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每千米行驶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农机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一台收获机24小时就可以作业1200亩。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表示,预计全国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为确保今年春耕备耕的进度和质量提供了机械化支撑。
全程服务更便利。
“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陈庄村农大家庭农场负责人陈龙当上了“田保姆”,已为40多户农户提供喷药服务。目前,归昌乡水稻机插率达到70%,亩均节约成本50元,增加产量50公斤。
装备技术应用升级。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稻、玉米种植、棉花播种、小麦田管、蔬菜生产等多个生产环节。安徽亳州在全市推广农机作业托管全覆盖,1240个合作社“网格化”托管700多万亩小麦。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通过开展“不见面”服务,指导培训机手200万人次、检修机具620万台次。目前,各地投入春季生产农机具总量预计超2000万台套,推进农机保春耕。全国超6万个农机服务组织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积极发展托管式、网约式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帮助广大农户轻松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田。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张兴旺表示,春季农业生产中,农机服务组织全程作业能力明显提升。预计小麦主产省夏粮机收、秸秆处理和秋粮种肥同播“一条龙”服务面积超过1.7亿亩,夏收夏种将实现“无缝对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2日 01 版)
信息来源:
近期,行业题材剧的表现值得关注。
经典电视剧唤起观众与往昔岁月的情感联系,为共克时艰的我们在内心夯实价值坐标、倾注抗挫力量、输入精神养分。
在视野开拓、思路创新、题材深耕以及借鉴先进经验上下足功夫,是促进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疫情防控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卫视组织播出一批优秀电视剧作品,丰富了居家文化生活,抚慰人心,增强信心,为凝心聚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节目收视大数据系统统计,2020年从春节到元宵节,电视剧户均日收视时长较去年12月份提升15%;2月10日到2月29日,观众每日观看电视时间近7个小时,黄金时段的《新世界》《安家》《奋进的旋律》《决胜法庭》《下一站是幸福》《完美关系》6部电视剧收视率均破1%。
新作迭出
丰富荧屏内容供给
春节长假以来,响应“少出门、少聚集”的防疫号召,闭门居家成为多数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一阶段的新播电视剧类型多样、风格多元,有效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兴趣和欣赏口味。
行业题材剧的表现尤其引人关注。《奋进的旋律》以三个家庭的三代人为线索,生动折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决胜法庭》通过硬核的法庭故事,鲜明彰显新时代检察官的风采;《安家》在聚焦房屋中介从业者的同时,植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完美关系》依托公关行业,展现年轻人的励志精神和人格成长。还有以《幸福院》《下一站是幸福》为代表的都市情感剧、以《新世界》为代表的年代传奇剧、以《绝代双骄》为代表的古装剧,以及一些先网后台播出的剧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荧屏世界,让很多观众在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之余,紧张的情绪得以纾解。
为陪伴和鼓舞湖北省各地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国家广电总局紧急协调《外交风云》《外科风云》《大江大河》《破冰行动》《急诊室故事》《产科医生》《鸡毛飞上天》《老酒馆》《河山》等25部优秀电视剧的版权,捐赠给湖北省各级电视台播出。
经典重现
怀旧中的暖心鼓舞
与一系列类型多样的上星新剧相对应,在全国范围内多家卫视频道的精心排播下,一批经典老剧也陆续重现荧屏。这些作品在日间和晚间不同时段播出,一方面延续了平台机构往年“低成本+长尾效应”的假期排播策略,另一方面也在这个特殊时期,使观众在怀旧的亲切感中得到精神的鼓舞、文化的滋养和审美的满足。
不论是以家族叙事寄寓民族情怀的《闯关东》,还是用激情和热血昭示爱国精神的《亮剑》;不论是在京派文化中书写情义的《大宅门》,还是把“柴米油盐”描摹得津津有味的《父母爱情》;不论是对文学名著影视化改编的《水浒传》,还是借传奇故事表达扬善惩恶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作为承载很多人文化记忆的载体,这些经典电视剧不仅唤起了公众与往昔岁月的情感联系,更为共克时艰的我们在内心夯实价值坐标、倾注抗挫力量、输入精神养分。朱开山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巍然不屈,李云龙与敌人狭路相逢时的挺身“亮剑”,白景琦悬壶济世中的铮铮铁骨……这些经典人物形象与当下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英雄们互文共振,激荡我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情结。此外,一系列散发生活气息、传递乐观精神的高品质剧作,在平常中见真情、朴实中现力量,成为荧屏上的精神“加油站”和“栖息地”。
经典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经典电视剧不但给各年龄段观众带来文化的满足和滋养,非常时期也能通过独特的审美感受给观众以信心和鼓舞。
应时而动
突发事件带来新思考
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是中国老百姓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突发且严峻的疫情挑战,电视剧作为文艺作品的功能、电视剧人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电视剧行业的应急能力与提升空间,这些问题更加清晰地摆在面前,值得深入思考。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更不例外。中国电视剧诞生60多年来,因为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行、与人民同呼吸,将无数鲜活人物、动人经典故事定格为永恒,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p#分页标题#e#病毒无情、疫情严峻,优秀文艺作品可以用温暖的故事和崇高的人性,为现实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勇气和力量。这段时间,电视剧充分发挥家庭情感纽带、抚慰人心的作用,赢得观众的共情和共鸣。这再次印证,电视剧具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特性,承担着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责任。这也再次提示,电视剧创作者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题材挖掘和类型创新,仍是未来电视剧发展的着力点。从本次疫情期间的电视剧排播可以看出,体量庞大、品类丰富、风格各异的电视剧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内心期待。但同时也应看到,经典作品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稀缺和断层现象,反映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剧基本处于空白,以医疗题材为代表的行业剧还存在精品少、同质化等问题。创作生产者在视野开拓、思路创新、题材深耕以及借鉴先进经验上下足功夫,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信息来源:
原作者:闫 伟
原标题:暖心荧屏故事,给人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