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拉萨已满眼尽是春意。闲来没事时,83岁的老阿妈德庆白珍总喜欢坐在自家院里的软凳上,静静地晒一会儿太阳。这时,她总觉得“老阿妈青稞酒坊”的牌子,在日光下显得格外亮眼,越看越心喜。
这里是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卡如村。脱贫攻坚开始后,当地依托村里的18棵千年核桃树,就地打造了供游客休息、观光的休闲地。依靠过硬的酿酒手艺,德庆白珍家挂起了酒坊招牌,仅给游客售卖青稞酒年收入超过2万元。
德庆白珍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拉萨市四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代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首府城市,拉萨市克服实际困难,综合施策成为西藏第一个整体脱贫的地级市,在新时代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中,交出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脱贫样本。
发挥体制优势打好精准组合拳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也是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拉萨市贫困发生率超过14%,资源条件差、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脱贫攻坚开展后,拉萨市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与贫困决战的斗争中,形成了“全民战贫”的强大合力。
为了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朗嘎脱贫,拉萨市达孜区民政局干部周伟不知道往她家里跑了多少回,一段时间连在梦里都在与她商量脱贫的事情。因腿部有轻微残疾,朗嘎不能干重活,无法外出务工,一度只能靠低保维持生计,靠自己脱贫乍一看来可望而不可即。
多次家访后,周伟看到朗嘎饭菜做得不错,就争取单位支持在民政局门口找到了一处场所,帮她开起了一间小茶馆。茶馆虽小,但甜茶、藏面、炸土豆等常见小吃一应俱全。当年,朗嘎就靠着这个小店实现脱贫,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我跟他非亲非故,但他对我比自己的孩子还要亲。”朗嘎提到周伟动情地说。
周伟是拉萨市奋斗在脱贫战线全体干部的缩影。拉萨市深入实施县处级以上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的帮扶机制,先后选派8000余名干部驻村,通过结对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实现对所有建档立卡群众帮扶全覆盖。各级干部齐心协力,一户户排查致贫原因,一个个比对收入数据,点对点因人施策,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了精准扶贫的强大动力。
林周县松盘乡岗巴村建档立卡群众吾金边巴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为了照顾孩子,爱人只能待在家,全家只靠他一个人打零工的收入生活。了解到吾金边巴会开小车,相关部门安排其到驾校继续学习,掌握了开大型作业车的技术。在乡里帮助下,他贷款买了洒水降尘车,自己开车到阿里、那曲等地找活干,仅此一项年均增收5万元。“我们反复摸底,为每一个建档立卡群众‘量体裁衣’订制了脱贫方案。”松盘乡党委书记晋美多吉说。
汉藏兄弟携手同绣大美脱贫画卷
以民族团结为底色的脱贫攻坚,凝聚了各族兄弟姐妹在拉萨携手共奔小康的智慧和力量。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政策以来,北京、江苏两省市连续二十余年派出干部支援拉萨建设。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两地援藏工作队结合实际发展产业,组织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将超过80%的援藏资金用于民生和扶贫领域,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建设项目超过400个,辐射带动2.8万余名建档立卡群众增收。
江苏援藏聚焦产业建设,建成推广藏香、拉萨好水等6大类净土健康产业标准化体系,将拉萨产品推广到内地;引入江苏园区建设管理先进经验,帮助拉萨建设6个产业园区;广泛发动企业等后方社会力量进行爱心帮扶。在曲水县,江苏援藏工作队援助建起聂当宗巴山巾帼民族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将150多名家庭贫困的乡村妇女培养成手工编织熟手,带动50余名妇女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
堆龙德庆区羊达乡是农业乡,北京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流转土地建成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聘请专家为愿意承包大棚种植蔬菜的群众传授种植技术,种出的蔬菜供不应求,摸索出的草莓、藏灵芝等标准化种植技术,也在附近的多个乡镇推广。“群众流转土地每年每亩1600元以上,在园区做些拔草、施肥之类的零工每天收入120元以上,承包大棚种菜每栋每年收入少说也在万元以上。”羊达乡党委书记刘军说,“园区已经成为附近一些群众增收的重要保障。”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北京组织教师组团帮扶拉萨学校,让农牧区孩子和北京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设立‘京藏宏志班’,专项招收建档立卡户适龄学子,配强师资量身设计课程。”北京市第九批援藏领队、拉萨市委副书记王强说,“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家庭倾斜,既把党的温暖以教育为载体送到了贫困家庭,又在孩子心中洒下了努力奋斗走出大山的希望种子。”
2019年,由北京教师组团支援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考上线率超过99%。“京藏宏志班”累计专项招收183名建档立卡户适龄学子,在援藏教师的带领下,入学时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的首届初中宏志班,在全年级6个班中跃居第二,首届高中宏志班学生学业成绩,在全年级12个班中稳居年级第一。
奋斗新风上高原日光城盼迎全面小康
经过脱贫攻坚洗礼后,群众从“要我富”转向“我要富”,告别贫困的日光城树起了奋斗新风。
脱贫攻坚开始后,不少农牧民群众短时间内从农耕状态转变为城镇居民。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对稳定务工存有畏难情绪,进而滋生了等靠要思想。为鼓励群众树立通过双手致富的意识,拉萨市逐年降低定向补助,将需要付出劳动的野保员等岗位工资逐年提升,鼓励建档立卡群众学习技能,还对长期通过双手致富的群众进行奖励。
曲水县南木乡南木村毗邻交通要道,很多群众到附近的工地上打零工挣钱。“刚开始大家都是零散着出去打工,既没有长期务工的观念,又不遵守工地的纪律,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南木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平措说,“很多人今天挣了钱明天就去喝酒,没钱了再去打工。村民个人存不下来钱,工地上的人也很头痛。”后来,村里由致富能人出面办起村集体公司,组织村民建成施工队对外承接项目,按照现代企业规范严格管理,大受欢迎。“因为工人守纪律,务工稳定,很多地方都抢着找我们施工队干活,年利润有数十万元。”扎西平措说,“更重要的是,村民参与其中树立了正确的务工观念,‘自富’意识明显增强。”
#p#分页标题#e#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少牧区群众刚入住时一点不注意个人卫生,甚至经常有人在新盖的院子外面随地大小便。针对这一情况,区里专门安排干部到群众家里宣传卫生常识,教育群众过上新生活先从打扫家庭卫生开始。考虑到波玛村交通便利,当地引进企业,充分利用村民新建小院里的空闲房屋,建起了精品民宿。很多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保洁员、服务员、收银员,不仅收入稳定,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以前大家见生人就害羞,更别说能有礼貌地接待了。”村民嘎玛其美说,“现在即使遇到挑刺、抱怨的游客,我们也能微笑解释。”
春风吹过,拉萨河水荡起一波涟漪,倒影下的古城显得格外祥和安宁。在高原暖阳下休闲的人们,脸上溢出止不住的笑容,成为这里脱贫后最美的剪影。
“从刚和平解放时的救济式扶贫,到民主改革后的生产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再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数十年来,拉萨的共产党人一直在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与贫困作斗争。如今,几代人念念不忘的夙愿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了!”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扎西白珍说,“有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战贫的决心,我们对与全国一同实现全面小康充满信心。”
(编辑:马永)[字号:]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上一篇:江源山河秀美雪域新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