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智慧社区”,很多人会感到耳熟,因为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引导和支持智慧社区建设的文件已经有一厚摞,但智慧社区概念虽然时髦,怎样才能真正落地、发挥作用,其实案例并不多,多数仍然停留在玩概念的阶段,或者只是一些“局部功能智能化”,比如人脸识别、识别车牌号等,说到底,离“智慧”还很遥远。
而近日,苏州一个智慧社区的建设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记者在苏州调研发现,这个正在落地的案例实现了多种功能突破,而且实用高效,代表着业界最前沿的尝试,其中的联动安全防护系统是苏州首次、江苏较早批次落地社区的应用。
记者在苏州吴江区的吴越锦源花园小区看到,在保安、物业管理人员“不知不觉”中,这套新的智慧社区系统就能在小区服务中实现多种“智慧”功能:自动测量人体温度抗击疫情、与公安系统联动报警实现安全防护、人体健康自动监测、专享泊车位智能管理、地下车库车位准确导航、业主停车位对外(访客)收费共享、老人小孩出入小区自动提醒业主,等等。
项目技术团队最近正日以继夜做相关设施集成系统的强化测试。团队负责人罗恒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长期专注开发跟建筑工程有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团队主要由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移动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组成。他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克服了此前业界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难点,从而实现了多种新功能顺畅、稳定应用。
例如,在抗击疫情方面,系统与时俱进,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即时、无感、刷脸测温技术。当普通小区在排队量体温的时候,这套系统可以做到“秒测温、随心出入不拥堵”。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通过体温无感筛查联防联控系统,实现“无感测温”,人行、车行通道刷脸距离大于50厘米,避免了额温枪距离过近带来的不快或交叉接触。业主通过时,屏幕实时显示体温度数,人脸识别通过后,门禁打开,业主即可进入小区。若显示体温异常,系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会自动记录并保存相关信息。为提高人脸识别效率和精准度,公司采用了江苏清大维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成果。江苏清大维森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清华大学苏光大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苏光大教授团队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江苏清大维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还和江苏省公安厅、南京理工大学设立了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公司在人脸识别核心算法、基于海量视频和图像处理的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老人、儿童是家庭“弱势”群体,需要重点保护、关爱。如果业主需要,可向系统授权,老人、儿童出入社区时会通过人脸识别自动追踪,监护人即可收到消息提醒,防止走丢或者不当外出。
在安全方面,除智慧门禁、人脸识别进出外,在人行、车辆出入口位置,升级设置多重安防级别摄像探头,并接入了公安系统数据库,一旦有黑名单人员在附近出现,即可启动自动报警,公安会根据异象立即作出相应处理。对车辆内部人员的人脸识别以及公安接入在苏州市属于较早尝试。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小区自身的整体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业主闲置的车位也将能产生收入。这套系统中设计了一个 “智能共享车位功能系统”,业主上班时,可以将短暂闲置的车位对外出租,而正在附近寻找停车场的人也就获得了方便。
“车位可分为小共享,大共享两种,小共享就是业主内部,大共享就是可以对社会放开,我们根据大共享的要求来设计系统的功能,具体是否要对社会放开,则可由小区业主或相关机构自己决定”,罗恒介绍说。
车位共享系统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需求匹配、停车费结算、停车闸控制、安全管理等等众多功能,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系统。罗恒介绍,此模块技术含金量很高,目前已经拥有覆盖锁车提示、室内定位、无线网络车距监测与照明控制、远红外波宽频探测、蓝牙照明控制、蓝牙室内定位服务软件、“行在苏州”地图应用软件(IOS版)等八大系统、六大专利。
这套系统还将衍生出更多功能。健康管理已经开始尝试,例如体温方面,社区健康监测系统每日自动监测体温,业主可在一定时间内向物业索取季度/年度身体体温测量数据。
罗恒介绍,以上这些功能,都不需要人工介入,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无差错。
“以前的物业管理也采用了不少科技系统,但是多套系统相互隔离,现在我们这个系统是集成式的,全部功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开发商相关负责人牛丽对记者表示。
智慧社区的概念,多年以来政府大力倡导,但为何迟迟难以落地,究竟存在哪些难点呢?
据悉,智慧社区面临的几个发展瓶颈,第一个是谁投资的问题,智慧技术更新快、投资额度大,小区交付以后谁投资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二是现在的智慧技术种类很多,但实用性、便利性仍有不足,业主不能很好的体验到智慧社区带来的便捷;第三是施工公司良莠不齐,有的施工没有做好后续的扩展,导致后续施工人员要把原来的系统推翻,浪费很大,有时重新基建,小区业主反而会产生反感;第四,后续的维护工作比较复杂,多家公司施工,会导致责任推诿,结果是有些系统功能无法实现,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就此,罗恒博士和吴越锦源花园小区开发商、智慧系统维护服务商负责人均表示,只有克服上述难点,智慧社区系统才能真正落地,他们为此做了大量努力,投入巨资,目的在于在业主可以承受的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小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也有利于小区物业价值的提升。
长期关注社区治理的苏州市人大代表周国忠对记者表示,目前这套系统虽然功能复杂强大,但手机界面是傻瓜式的,非常方便好用,其中还有完备的分级授权设置,业主可以自由选择,有利于保护隐私、提升小区服务管理质量,很值得推广。周国忠表示,目前国内周边的上海、南京等地区也有一些开发商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正在推进类似智慧系统的应用和新一代智慧社区的建设,这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同意见,在应予充分肯定或鼓励的同时,也应该允许讨论,促进智慧社区的健康发展。
提起“智慧社区”,很多人会感到耳熟,因为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引导和支持智慧社区建设的文件已经有一厚摞,但智慧社区概念虽然时髦,怎样才能真正落地、发挥作用,其实案例并不多,多数仍然停留在玩概念的阶段,或者只是一些“局部功能智能化”,比如人脸识别、识别车牌号等,说到底,离“智慧”还很遥远。
#p#分页标题#e#而近日,苏州一个智慧社区的建设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记者在苏州调研发现,这个正在落地的案例实现了多种功能突破,而且实用高效,代表着业界最前沿的尝试,其中的联动安全防护系统是苏州首次、江苏较早批次落地社区的应用。
记者在苏州吴江区的吴越锦源花园小区看到,在保安、物业管理人员“不知不觉”中,这套新的智慧社区系统就能在小区服务中实现多种“智慧”功能:自动测量人体温度抗击疫情、与公安系统联动报警实现安全防护、人体健康自动监测、专享泊车位智能管理、地下车库车位准确导航、业主停车位对外(访客)收费共享、老人小孩出入小区自动提醒业主,等等。
项目技术团队最近正日以继夜做相关设施集成系统的强化测试。团队负责人罗恒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长期专注开发跟建筑工程有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团队主要由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移动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组成。他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克服了此前业界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难点,从而实现了多种新功能顺畅、稳定应用。
例如,在抗击疫情方面,系统与时俱进,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即时、无感、刷脸测温技术。当普通小区在排队量体温的时候,这套系统可以做到“秒测温、随心出入不拥堵”。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通过体温无感筛查联防联控系统,实现“无感测温”,人行、车行通道刷脸距离大于50厘米,避免了额温枪距离过近带来的不快或交叉接触。业主通过时,屏幕实时显示体温度数,人脸识别通过后,门禁打开,业主即可进入小区。若显示体温异常,系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会自动记录并保存相关信息。为提高人脸识别效率和精准度,公司采用了江苏清大维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成果。江苏清大维森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清华大学苏光大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苏光大教授团队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江苏清大维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还和江苏省公安厅、南京理工大学设立了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公司在人脸识别核心算法、基于海量视频和图像处理的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老人、儿童是家庭“弱势”群体,需要重点保护、关爱。如果业主需要,可向系统授权,老人、儿童出入社区时会通过人脸识别自动追踪,监护人即可收到消息提醒,防止走丢或者不当外出。
在安全方面,除智慧门禁、人脸识别进出外,在人行、车辆出入口位置,升级设置多重安防级别摄像探头,并接入了公安系统数据库,一旦有黑名单人员在附近出现,即可启动自动报警,公安会根据异象立即作出相应处理。对车辆内部人员的人脸识别以及公安接入在苏州市属于较早尝试。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小区自身的整体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业主闲置的车位也将能产生收入。这套系统中设计了一个 “智能共享车位功能系统”,业主上班时,可以将短暂闲置的车位对外出租,而正在附近寻找停车场的人也就获得了方便。
“车位可分为小共享,大共享两种,小共享就是业主内部,大共享就是可以对社会放开,我们根据大共享的要求来设计系统的功能,具体是否要对社会放开,则可由小区业主或相关机构自己决定”,罗恒介绍说。
车位共享系统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需求匹配、停车费结算、停车闸控制、安全管理等等众多功能,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系统。罗恒介绍,此模块技术含金量很高,目前已经拥有覆盖锁车提示、室内定位、无线网络车距监测与照明控制、远红外波宽频探测、蓝牙照明控制、蓝牙室内定位服务软件、“行在苏州”地图应用软件(IOS版)等八大系统、六大专利。
这套系统还将衍生出更多功能。健康管理已经开始尝试,例如体温方面,社区健康监测系统每日自动监测体温,业主可在一定时间内向物业索取季度/年度身体体温测量数据。
罗恒介绍,以上这些功能,都不需要人工介入,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无差错。
“以前的物业管理也采用了不少科技系统,但是多套系统相互隔离,现在我们这个系统是集成式的,全部功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开发商相关负责人牛丽对记者表示。
智慧社区的概念,多年以来政府大力倡导,但为何迟迟难以落地,究竟存在哪些难点呢?
据悉,智慧社区面临的几个发展瓶颈,第一个是谁投资的问题,智慧技术更新快、投资额度大,小区交付以后谁投资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二是现在的智慧技术种类很多,但实用性、便利性仍有不足,业主不能很好的体验到智慧社区带来的便捷;第三是施工公司良莠不齐,有的施工没有做好后续的扩展,导致后续施工人员要把原来的系统推翻,浪费很大,有时重新基建,小区业主反而会产生反感;第四,后续的维护工作比较复杂,多家公司施工,会导致责任推诿,结果是有些系统功能无法实现,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就此,罗恒博士和吴越锦源花园小区开发商、智慧系统维护服务商负责人均表示,只有克服上述难点,智慧社区系统才能真正落地,他们为此做了大量努力,投入巨资,目的在于在业主可以承受的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小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也有利于小区物业价值的提升。
长期关注社区治理的苏州市人大代表周国忠对记者表示,目前这套系统虽然功能复杂强大,但手机界面是傻瓜式的,非常方便好用,其中还有完备的分级授权设置,业主可以自由选择,有利于保护隐私、提升小区服务管理质量,很值得推广。周国忠表示,目前国内周边的上海、南京等地区也有一些开发商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正在推进类似智慧系统的应用和新一代智慧社区的建设,这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同意见,在应予充分肯定或鼓励的同时,也应该允许讨论,促进智慧社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