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武警天津总队医院以“白衣天使、追逐梦想,凝聚力量、强健体魄”为主题,开展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插花等系列活动,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融合度,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重温入党誓词
她在丛中笑
故事1
母校报告会,“80后”师姐“90后”师弟重温 ──
一起战斗的日子
“你好刘富康,我是郭珺,2007届毕业生,我也在武钢二院度过了50天,咱们还一起在4楼护理过病人。”“师姐好,我是刘富康,2016届毕业生,我一直记得师姐,你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昨天,在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了一场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两位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队员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述一线抗疫故事。报告会前,护理系党支部书记熊湘萍介绍两位报告人相见时,原本以为互不相识的他们却一下子认出了彼此。看着郭珺和刘富康亲切地握手、交谈,窗外的阳光洒在两位年轻人的脸上,熊湘萍拍着他们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师生向抗疫英雄郭珺、刘富康献花
本报记者 谷岳 通讯员 李跃武 周旭升 摄
“虽然你比我小了9届,但是在我们二队人的心中,你们一队人都是英雄!”熟络了之后,郭珺对刘富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敬意,也一下子把两人拉回到曾经一起在武汉、在武钢二院奋战的日子……
1月26日,作为天津支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天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男护士刘富康随队出征。两天后,天津市泰达医院急诊科“80后”副护士长郭珺跟随天津支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前往武汉,两批医疗队的目的地都是武钢二院。1月28日,二队平安落地武汉,就在那一天,在武钢二院还未完成清洁消杀、医护人员有着很高暴露风险的情况下,一队已经率先进入医院开展消杀并进行工作交接,这也为后来二队进驻创造了条件。所以,在郭珺和所有二队人心中,一队堪称“敢死队”,每一位队员都令人敬佩。
支援工作开始后,有一次在4楼病区,郭珺看到一个年轻的男护士利用为病人换液的时间,俯下身子跟病人拉家常。聊得开心时,他和病人都大笑了起来,那种爽朗的笑声,瞬间穿透层层防护,感染着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在病房中,很需要这样积极的心理互动。这样的心理安慰也让许多病人从最开始的紧张、焦虑甚至不配合治疗,变得乐观起来。”郭珺说。那一次,全副武装的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交流,但是通过隔离服上的字迹,郭珺记住了这个年轻的男护士──刘富康。
而郭珺不知道的是,在刘富康心里,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师姐,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凌晨三点半,正好赶上交接班,整个武钢二院停电了……”其实,这段停电的记忆不仅深深地烙在了刘富康的心里,也令郭珺终生难忘。
那一天,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打开照明功能,以最快的速度互相帮扶着穿好防护装备,然后手搭着同事的肩膀,排成一队步入病房,准时完成了交接班。那一天,依赖一支小小的手电,郭珺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完成了一系列工作: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书写护理记录,核对、发放早晨的口服药、全天的治疗液体和刚刚送到的早饭,采集患者各项检验标本……那一天,凭借着13年的急诊工作经验、坚定的信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郭珺在黑暗中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完成了当天8名患者静脉血标本的采集,并且每位患者都是“一针见血”。那一天,看着在小小手电筒微弱光芒下为患者采血的郭珺,刘富康和年轻的同事们不禁感叹:郭姐就是武汉版的“提灯女神”。
比刘富康提前9年走上护士岗位的郭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高考报志愿前,走过天津医专咨询台的她被老师“拦”住:“同学,你想报什么专业?你看上去是个特别温柔特别善良特别有爱心的姑娘,我觉得你很适合当护士。”因为老师的一句“赞许”,从未想过当护士的郭珺选择了天津医专护理系,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护士。
与郭珺不同,刘富康从小的梦想就是学医。2016年从天津医专护理系毕业时,他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考入天津市人民医院。经过一年的科室轮转,被分配在重症医学科。“这里收治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对护士的体力、反应能力、理论知识都是一个挑战,而我喜欢这份具有挑战的工作。”刘富康说。
下午三点半,报告会正式开始,郭珺首先开讲。刘富康坐在台下仔细聆听师姐的故事,时间仿佛回到了4年前──2016年春天,也是在这个礼堂,作为优秀毕业生导师的郭珺回到母校,为师弟师妹们做了一次有关“梦想”的主题演讲。那一天,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刘富康也像这样静静地坐在台下。“当我看到自己用百倍的努力把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面对那些失而复得的生命,那些来之不易的欢笑,我会感到欣慰,感到无憾,更会感到无悔学医。我也相信,未来的你们一定比我们更优秀……”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演讲台上的郭珺神采奕奕,全身散发着光芒。也是在那一天,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像师姐那样优秀的护士,把南丁格尔精神铭记于心,发扬光大。
掌声响起,誓言铮铮……抗疫之战,天津医专共有100多位优秀毕业生奋战在武汉主战场。此时此刻,坐在礼堂最后一排的熊湘萍,看着台上的两位爱徒和台下即将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护士”们,眼中泛着光,嘴角开始上扬……
故事2
天津市海河医院脑系科主管护师李亚博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p#分页标题#e#从走出校园到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从ICU重症监护室到脑系科,从抗击H1N1、H7N9到阻击新冠肺炎,李亚博在天津市海河医院走过了12年。三查八对、打针、输液、换药、心理疏导……在护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她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主管护师,将自己的芳华绽放在护理工作的日日夜夜。
从出生开始,李亚博其实就与医学、护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我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从小就生活在县医院的家属院里,周围的叔叔阿姨也大都在医院上班。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母谈论治病救人,觉得神秘而又神圣。所以说,小小的种子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长大后也要去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传承父母的‘医学’基因。”
2003年SARS来袭,当时李亚博正面临高考,每天学校都给学生们测量体温,到5月份时更要求全部住校。她至今清楚记得,因为自己是走读生,身为护士的母亲抽空帮她把大包小包的行李往学校搬,累得满头大汗。担任县医院影像科主任的父亲,那会儿已经进到医院“红区”参与救治患者,家里的事一点儿都帮不上忙。
李亚博说:“当时手机还不普及,我天天学习任务也很繁重,父亲具体是什么情况也没办法清楚地了解。直到6月份高考结束,我终于回到家,父亲也结束了‘红区’工作平安回来,我们父女俩才见了面。当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见到阔别多日的父亲,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特别高大,就像窗外明亮而温暖的阳光,无边无际地倾泻下来笼罩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志向。”
填报志愿时,李亚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类学校,最后以二本成绩被河北北方学院护理系录取。2008年,她毕业后来到海河医院,成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也成了一名真正的护士。由于基础扎实,李亚博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适应了护士这个角色。
十几年来,李亚博在海河医院参加了2009年抗击H1N1以及后来的抗击H7N9等多次应急事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李亚博从1月26日就进入了“红区”护理患者,到目前已经在“红区”工作了三轮。
李亚博说,她在“红区”里第一轮的工作是1月26日到2月8日,当时是在感染科二病区作为责任组长,负责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整体护理。初入一线面对未知的病毒,虽然也会像常人一样担心,但想想医护人员的天职,想想自己从医的誓言,再看到那些需要治愈的患者,就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困难。
在“红区”里包裹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口罩,虽然行动受限,跟患者交流要很大声,但李亚博带着护士们一方面做好日常的口服药物、雾化吸入及静脉输液等护理,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另一方面考虑到患者对病情的焦虑以及对家人的担忧,她们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相关专业护理知识,用开朗乐观的语言去鼓励患者,大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也让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离得更近,形成合力,共同战胜病魔。针对新冠肺炎的家庭聚集性特点,李亚博和同事还尽可能地安排一个家庭的患者同住一个房间,实现“一家一策”,便于亲人间相互沟通和安慰,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恐惧和压力。
后面两轮在“红区”里的工作,李亚博面对的是重症患者。由于患者行动不便又没有护工帮助,所有的生活护理也要由护士来完成,护理难度和强度都是挑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深静脉换药、口腔护理、中药灌肠等操作下来,护目镜上经常是厚厚的水汽。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调整静脉泵药的剂量,每天定时予以皮肤减压更换体位。李亚博原本就患有腰椎间盘膨出,高强度的工作加重了腰病的症状,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着。她说:“给患者护理的同时,给予他们鼓励,帮他们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这点疼不算什么……”
李亚博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已经退休返聘的父亲又冲锋在前,坚守在县医院的发热门诊。虽然不是和他一起并肩战斗,但我这次终于和他成为战友,同是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战士。这也不负我学医的初心──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一名真正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患者让我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不管以前、现在还是今后,在护理工作中,我都会继续坚持下去,用感恩的心和最好的护理去善待每一名患者。”李亚博说。
最美的花送给最可爱的人
故事3
在怀孕妻子的支持下,丈夫主动请战,赴武汉重症病区工作了38天 ──
“90后”夫妻档南丁格尔
3月24日,1990年出生的刘军在医疗队休整的酒店过了30岁生日,同事、领导精心录制了祝福视频,怀有5个月身孕的妻子领着快3岁的女儿隔空飞吻,他第一次在生日这天泪流满面。“奔三”的场景,刘军曾经和同龄同业的妻子张滢畅谈过无数次,“真真切切的三十而立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到两个月时间,我们经历了国家危难,看到了全国医护人员的职业担当,亲历了在武汉抗疫38天的救死扶伤,还有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义务,成长是我们三十而立最美好的礼物。”
刘军和妻子张滢是大学同学,他们分别从河北省和河南省考到天津中医药大学涉外护理专业学习了5年,2015年并肩进入我市肿瘤医院。刘军曾经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两年,现在在食管肿瘤科。张滢一直在医院放射科工作。刘军说:“我们都是护士,相同的职业、相同的年龄让我们更加默契,更能相互理解和支持。今年1月底,有着8年党龄的我决定报名支援武汉。那时她已经怀孕3个月,而我们的女儿刚刚2岁半,知道我已经请战,她没有任何抱怨,非常平静地跟我说,‘做好防护,不去武汉你一定会后悔的。’2月12日晚上接到出发通知,13日下午我就到了武汉。”刘军在2月13日随天津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了38天。令刘军没想到的是,这38天,他不仅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还和妻子共同经历了家中变故。
“军儿,你想冲锋上前线,姥姥第一个支持你!”这是2月12日刘军出发前姥姥对他的嘱托。3月2日,刘军的姥姥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刘军小时候是跟着姥姥长大的,感情很深。第二天早上,他强忍着悲痛,照常上班。张滢则赶紧给婆婆办理了疫情期间离津的相关手续,把老人送上前往四川的飞机,这让刘军内疚的心情得到了些许安慰。后来在食管肿瘤科护士长再三询问下,刘军才把姥姥去世的消息说了出来。然而家里的事一桩接着一桩。姥姥去世十几天后,刘军的父亲在河北省老家突发脑梗,在我市卫健委、肿瘤医院和环湖医院多方关注协调下,刘军的父亲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那段时间,每天在“红区”工作四五个小时,刘军和很多医护人员一样,心理和体力都进入了瓶颈期。这期间,张滢每天把父亲的康复情况、女儿的趣事、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都详细地告诉刘军,刘军的紧张状态也在张滢的絮絮叨叨中慢慢得到“治愈”。
#p#分页标题#e#“战争时期,提灯女神在黑暗中带来生命的希望。没想到,在30岁这一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我有幸到了最前沿阵地,为危难中的国家尽了微薄之力,为那些危重病人带来生的希望。我想,这正是南丁格尔精神之所在。我和张滢都是‘90后’,经历了这次疫情和家庭的生老病死,我们都成熟了许多。”刘军说,“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因为这份幸福变得异常简单。老爸不用人扶自己能走了,女儿的一个大熊抱,给老婆拎包开车门,和同事朋友聊天,穿着护理服戴着一层口罩走在医院里……这些都是幸福。”
现在刘军已经回归科室开始适应性工作,每天上正常班。张滢怀孕6个月了,按照规定也上正常班。夫妻俩每天同进同出,一起回家吃晚饭,他们觉得太开心了,好像又回到了刚上班的日子。“护士工作三班倒,家里有两个护士,生活作息就变得异常复杂。没有孩子时,我们俩经常和同事倒班,就为了能倒成一个班,一起上班、一起回家。女儿出生后,我们更要和同事倒班──要倒成相反的班,因为家里总要有一个人照顾孩子,那时候打个招呼就算见面了,在家里交接班成了日常,同出同进的生活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张滢笑着说。
我市护士总数4.14万
护理人员仍紧缺
19家机构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
今天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记者昨日从市卫健委获悉,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护士总人数为4.14万人,每千名常住人口注册护士2.65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床护比达到0.61∶1。目前,我市男护士人数有所增加,已占注册护士总数的4.4%,男女护士比例达到1∶21.7。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队伍仍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ICU、急诊室、手术室、儿科等专业护士更为缺乏。为了解决重点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我市自2007年开始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血液净化、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共培养专科护士3580人,其中包括培养ICU专科护士933名,急诊专科护士531名,手术室专科护士634名,糖尿病专科护士398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267名。
为了激活护士队伍活力、促进护理人才流动,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工作,符合条件的护士,其执业地点为天津市,可以在天津任意一个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引导护理人才合理流动,助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市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首批国家试点城市之一,启动了在“互联网+”支撑下由实体医疗机构的护士开展护理服务,截至2019年年底,已经有19家医疗机构试点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今后,我市将继续推进护士区域注册,同时逐步扩大试点服务项目和试点服务医疗机构,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