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挨冻挨饿,吃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竟能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双手发展生猪养殖,成为了村里人人皆知的致富能手、养殖大户......说起贫困户赵新会的脱贫故事,大家感叹不已!
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红土村7组村民赵新会,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年汉子,皮肤黝黑、身体健硕,为人忠厚老实。他和母亲、哥哥、女儿共同生活在国家建给的新家里,日子简单又快乐。说起生活的变化,他甚是感慨。前些年,一家人既要务农又要务工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而现在就只需要专心养好圈里的生猪,一家人便可吃穿不愁,还有部分节余,想想就觉得幸福。
赵新会仍然记得早年那些挨饿的日子。小时候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哥哥在建筑工地打工补贴家用,姐姐和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他14岁开始就与父亲到外地“赶牲口”(方言,意为马帮,即赶着驮运货物的马队到目的地,以此赚取经济收入)。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赶马为王”,马帮人为了生计常年四季奔波在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赵新会说:“他与父亲在外赶牲口时,几乎吃不饱,晚上还要牵马找粮草,有时候只能在树下歇脚安睡,不是寒风凛冽,就是蚊虫叮咬。牵马、搬运的活计使得两只手常年皲裂出血,老茧越来越厚......18岁时,父亲年迈,他便一个人挑起重担,与乡邻们一起外出赶马,曾去过昌宁、临沧、缅甸等地,日子虽苦,但深感欣慰的是能够保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2006年,各地道路交通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就这样“赶牲口”的活计只能“停摆”下来,他不得不选择与哥哥一同外出务工,因为没有技术,兄弟两人只能在建筑工地做些体力活。此时家里的父亲积劳成疾,因为哮喘多次住院,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2012年父亲因病去世,在外债的压力和家庭的困难面前妻子选择了离开,从此他走上了一个人照顾母亲和年仅6岁的女儿以及背负外债压力的艰难道路。
生活的困难几乎快要把这个40来岁的男人压垮,但是想想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他一再咬牙坚持,他坚信:“尽管生活艰难,但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无法外出务工,他就到亲戚家里学习养殖技术,因他为人忠厚,做事踏实,亲戚们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还为他垫支了猪苗、饲料、防疫款,哥哥因为腰椎疾病无法外出务工,便回家与他一起养猪养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点“名堂”来。每逢村里召开技能培训会、宣讲会,他都会一次不落的认真参加。为了能够尽快还清借款,赵新会养猪的同时还在周边打临工,早上出门前看生猪的精神状态、喂“猪食”,晚上回来后忙不迭的打扫圈舍卫生,日子就这样忙碌而充实的过着。
后来,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2016年赵新会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全面提高养殖技术,在乡、村两级的帮助下,他到乡兽医站学习生猪疫病预防和医治技术,多次参加村里举办的养殖实用技能培训,并向村里的养殖能手讨教经验,很快,他的医疗技术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向农业银行借了5万元的扶贫款,又依托国家扶贫项目领取了2头能繁母猪和1条能繁母牛,同时改善了圈养条件,养殖的道路越走越宽。
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生活刚有点起色,家里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主体墙裂开10多公分的裂缝,灌风又漏雨,睡觉、用电都成为了难题。看着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受苦,他显得十分手足无措。据说,老房子是他的曾祖父辈建盖的,因为穷困,六代人没有建过新房。村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到他家了解情况并做其思想工作。2018年,国家实施危房改造项目,村委会及时向赵新会宣传并得到了他的认可,按照标准,他家的住房实施了拆除重建,村委会和工作队组织施工队施工,几个月后,赵新会一家人住进了新家。他说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那么快住上新房,仍然记得搬进新家时候的喜悦之情,平时不做家务的他也勤快的擦擦电视机、拉拉沙发巾。
住房有了改善,生产更耽误不得。经过他的悉心照料,赵新会的养殖规模从2012年的2头扩大到了现在的68头,经济收入从几千元变为10万多元,翻了10倍有余。2018年他顺利脱了贫。
虽然赵新会已经脱了贫,但是对于国家的关怀帮助他时刻铭记于心。每次乡邻们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用实际行动报答大家的恩情。
在西邑乡,像赵新会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面对困难,他们没有沮丧,没有放弃,而是依靠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们常说:“国家管我吃、管我住、管我生产,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动弹,就必须用汗水去换取甜蜜、幸福的新生活”。
(西邑乡:刘晓静 杨建华)
上一篇:品牌,海南,大赛,故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