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村第一书记留任吧!村里离不开她!”2019年4月,湖北省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朱明瑛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本应该退休回家享清福的朱明瑛,被一封签满了名字、盖满了红手印的“挽留信”给留下了。
一年时间过去了,这位被村民挽留下来的女第一书记现在怎么样了?近日,笔者来到沙沟村一探究竟。
5米宽的标准水泥路从村头通到村尾,清澈的河水缓缓地从村口流到汉江,整齐的农家小院儿花木妩媚,村委会旁新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排排新房错落有致,现代化的路灯与传统民居融合成一体……步入其中,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这“画卷”正是驻村第一书记朱明瑛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希望。
村民联名请愿挽留她
朱明瑛留任第一书记的背后,还有一段130枚红手印的故事。
“咱们的‘挽留信’有回音了,朱书记能继续留在咱村啦!”2019年4月8日上午8点,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丛信一到村里就风风火火地向村民们宣布这个好消息。
今年56岁的朱明瑛是郧西县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2015年10月,她到沙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至2019年3月已经近5个年头了。
去年3月29日,朱明瑛到了退休年龄,就向单位办理了退休手续,准备从沙沟村“撤队”。当她刚从村委会二楼办公室走到楼下时,村里130多名村民有序地站在村委会的文化广场上流着眼泪央求她不要走。
5年里,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人居环境改善了,沙沟村由以前的一个落后村成为全县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与朱明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书记,我们不舍得您走!”
“朱书记,您是我家的恩人啊!”
……
为了能留住她,有村民提议:“我们联名写信,请求上面把朱书记留下来!”
于是,一份130个姓名和摁着130枚手印的“挽留信”,饱含着浓浓的深情成了群众挽留她的期望。
130个红手印,130颗滚烫的心,130名群众的真情!最终,经过朱明瑛本人同意,各级党委、政府决定满足村民的意愿:朱明瑛留任了。
把事办到百姓心坎儿里
村民为何挽留这位女干部?因为她把事儿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村民家里没有自来水啊,出门道路不好走啊,通讯网络不通畅啊,没有致富的好产业啊……
初到沙沟村时,党支部书记卢丛信向朱明瑛感叹。
如何让贫困村发生巨变?如何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如何带领沙沟村民脱贫致富?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在朱明瑛脑海中闪现。
“你家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靠什么?计划发展什么?”……
初到沙沟村的朱明瑛把心思全部用在驻村帮扶上,翻山越岭了解民情,她一户一户跑,一个一个问,民情日记记了厚厚几大本。
沙沟村是郧西县重点贫困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分布在沟沟岔岔和大山顶上,居住最远的村民离村委会有15公里的路程。全村513户20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0户762人,贫困发生率38%。村里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和外出务工。
“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才能发展起来。”朱明瑛说。
朱明瑛驻村后,她带领中医院135名干部职工和675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她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贫困户、老党员、村干部、普通群众。利用村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机会,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为村子发展理清了思路。
53岁的王少辉患有心脏病,每次提到朱明瑛时,他都显得格外激动:“我最要感谢的人是朱书记,我家不花一分钱住进了楼房,就连每月吃的药都是免费的!”
朱明瑛发挥医院的技术优势,为村子开展医疗救助,选派医院业务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组织沙沟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到她工作的医院跟岗学习。同时,医院还为沙沟村民开“绿灯”,凡在中医院住院的村民,在享受国家规定的救助减免外,医院再次减免自付部分医疗费用。5年来医院共为沙沟村住院病人减免医药费用12万元。
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朱明瑛出身农家,她深知农村工作包罗万象,复杂琐碎,必须扑下身子融入群众。
“朱书记,有空到我家坐坐。”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村民李胜香每次见到朱明瑛都要叫她上楼喝茶。对李胜香来说,朱明瑛就是她的大恩人。
李胜香的新家有100平方米,屋内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厅屋还安装有节能烤火炉、热水器,家当虽然不多,但收拾得干净整齐。
李胜香的小儿子已经孩子9岁了,由于听力障碍没有上学。在朱明瑛的帮助下,政府补贴她几十万元,她自己也筹集了几万元,给孩子成功种植了人工耳蜗。
李胜香的大儿子王继成今年22岁,2018年经朱明瑛牵线搭桥,介绍他到武汉技术学院读学书,学杂费全免,政府每年还给他补贴5000元的生活费。
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农村产业腾飞提供最有力支撑。朱明瑛先后筹措资金50多万元,修缮了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起了党员群众活动室、便民服务窗口,改善了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的居住环境。争取资金40多万元,为村里硬化了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实施了人饮工程水池、太阳能发电站及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朱书记,新割的韭菜,您拿去吃!”走在沙沟村修整一新的安置小区里,不时有村民迎面来打招呼。不到500米长的一条路走下来,朱明瑛手里多了一把韭菜、一包西红柿、一撮葱和蒜。
这与她刚来时的情形截然不同。她清楚地记得,那时走在村里,不时有质疑声传到她耳朵里:“派来一个女医生,能为我们干个啥子哟?”
5年帮扶村子整村出列
“朱书记,我现在工资由以前的1800块到2500块了!我几十年都没有自己挣过钱,记得第一次领到工资时,我都不知道这钱该怎么花……”近日,在村里扫帚加工扶贫车间上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龚正菊高兴地对朱明瑛说。
今年48岁的龚正菊,全家3口人。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靠丈夫和儿子务工挣钱,2017年脱了贫,脱贫后的龚正菊2018年初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村里的铁扫帚扶贫车间掌握了制作铁扫帚的工艺。刚开始月工资1800多元,现在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和熟练,每月工资涨到了2500多元。
“农村要发展,重点在产业,关键在提升群众的‘造血功能’。”朱明瑛上任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村民找到赚钱的门路。
沙沟村冷水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酥爽,土鸡肥美鲜嫩,核桃个大圆润,村民常拿这些土货馈赠亲友。朱明瑛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当地村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种养经验,加上冷水稻米、土鸡等农产品在附近村镇有些名气,更方便我们打开市场。”朱明瑛说。
#p#分页标题#e#5年里,沙沟村发展核桃1200亩,培植了楚留香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马头羊、秦巴黄牛、黑毛猪等大牲口1000多头(只)。栽植了200多亩地的花椒,还种植了莲藕、水稻、烤烟、铁扫帚和其他农作物,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林下经济作物观光产业园等,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2019年底沙沟村实现了整村出列。
“帮助村子脱贫后再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沙沟田园综合体,让村子变得又富又美。”朱明瑛说,只有村民有了稳定的致富产业,她才能安安心心地退休。
在夏日的艳阳下,朱明瑛站在田埂上,眺望着正在建设的沙沟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项目,语气坚定:“这些旅游项目马上就能见到效益,村民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她身后,那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仙河,像是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和更丰富的色彩。(杨洪霞 朱昌娥)
(责编:张隽、关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