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硬件逐渐投用,天柱土鸡终于有条件远距离销售,今年成功进入杭州、广州等市场,黔东南其他10个县也主动与当地进行产业对接。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邓小平提出该设想四十余年后,杭黔两地正怀揣“但行前路,无问西东”的恒心,朝歼灭贫困的目标作着最后的冲刺。
从输血到造血 以“所长”补“所需”
近一年来,围绕如何将东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嫁接到西部,杭州帮扶教师团队花了不少心思。
天柱县委常委、副县长,杭州挂职干部胡彪说:“黔东南有产业想象空间。我们和本地干部反复上门最终打动企业。杭州的干部也把亲商安商环境带到了这里,让企业稳得住。”
她介绍,2018年以来,以农村产业革命为突破口,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资金重点投入16.7亿元,面向坝区农业和林下经济实施特色产业项目,带动22.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以帮扶方式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这才是一个有格局的文明之邦,真正可以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受到协作资金帮助的返乡创业者、榕江县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负责人刘林洋说。
“2019年开始,已经有村民主动找浙丹公司买吊瓜苗,过去不愿意流转土地的人也主动参与。这符合我们帮扶的最终方向,那就是让村民更有主动性,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脱贫。”徐赟说。
与西部思维不同,提高“亩产”是东部的“本能反应”——在徐赟原本供职的高新区(滨江),以6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实现了近1600亿的GDP,精品农业产品已出口至日本等国。
2013年起,杭州开始帮扶黔东南。2018年以来,杭州投入近21亿元资金,与当地一起令帮扶模式和效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产业扶贫为切口,如沈翔所说,这一过程“成之惟艰”。
杭州来的数学老师举办首届数学竞赛,试图在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下树立榜样;语文老师请朋友出资,为全校学生定《语文报》提升素养,今年秋季还准备带学生去东部“见世面”;疫情期间,“门对门”住的帮扶教师和学生抓住每分每秒“抢回失去的时间”;学校组建9个学科工作室、4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和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带动教师发展……
胡彪(右)介绍杭州帮扶熊英(左)发展电商的过程。 张斌 摄
“剑河食用菌、岑巩种桑养蚕、雷山与黎平茶叶、丹寨吊瓜中药材套种等都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些项目不断完善了黔东南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黔东南州扶贫办主任杨晓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