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五千年孕育的城市,早在“济南府”建立之前,这里就点亮文化绚丽的火花。如今,勤劳勇敢的章丘人民,不断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推动富有时代精神和章丘特色的政风、村风、民风、乡风焕然一新,走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章丘路径”,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城市发展默默提供着绵长的力量。
推陈出新 :“文化根脉”源远流长
“礼之用,和为贵……”每个周末,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儒学讲堂总会响起孩子们朗朗读书声。“三德范”的“三德”取自《论语》中的“仁、智、勇”,自古以来,村民以这三个字立约成规、以德为范、以和为贵,不仅家家户户都有族谱家规,村里还开办了儒学讲堂,每周为村民解读“仁爱”“孝”“和”等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章丘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丰厚,交通区位优越,章丘名泉与天下泉城各美其美、遥相呼应。汩汩泉水孕育了战国阴阳家邹衍、一代词宗李清照、戏曲家李开先、近代商业资本家孟洛川等历史名人,也滋养着章丘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滋养了章丘温婉淳和的人文风貌。还有五千年历史的龙山文化,已经成为章丘这片土地的强大文化基因和厚重精神底色。如今,处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北两翼的“脊梁”上的章丘,已成为重要的融汇互动之地。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立了城市区域品牌宣传语——中国龙山、泉韵章丘;三大硬核精神——以“敢闯敢创、善作善成”为内核的新时代闯关东精神,以“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为内核的新时代铁匠精神,以“诚信明礼、互利共赢”为内核的新时代儒商精神。
加强对传统村落基本格局的保护,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青野“五音戏”、葫芦雕刻等传统戏曲和手艺。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表现乡村传统文化,打造“章莱文旅走廊”,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
创新思路:“理论学习” 贴近群众
去年12月25日,白云湖街道杨南村的村民聚集在“出彩人家”王汝泉家,听一位特殊的讲师——机器人“章小宣”,进行主题教育宣讲。一个多小时的主题教育宣讲,“章小宣”和宣讲员相互配合,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村民们发言积极,纷纷为“章小宣”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章丘创新形式,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中国梦·新时代·祖国颂”百姓宣讲活动。“章小宣”是由章丘区委宣传部为提升理论宣讲效率所配置的,不仅开设了“新思想”“学习”“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时间”“十九届四中全会”这样的重磅栏目,也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涉及到的党史国史、榜样故事、党员故事、党建动态等优质内容。这让“章小宣”成为章丘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力载体,成为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主力平台。
最近,“章小宣”又跟随章丘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们来到田间地头、厂区工地,为群众讲述抗击疫情的精彩故事,再现医者仁心的动人场面,进一步凝聚众志成城的前进动力。目前全区已开展“六进”巡讲200多场次,受益人群4万多人,理论学习更加扎实深入,效果更加显著。。
成风化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走进明水街道柳沟村,灯光球场、文艺舞台、阅览室随处可见,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这几年村里构建起体系完备、服务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去打麻将打牌喝酒的现象不见了,舞蹈队、舞龙队、旱船队日趋活跃,社会风气也好了,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不断丰富。
搭建文明实践云、文化e点通平台,群众点单政府办。近年来,章丘以“百家媒体瞰章丘、百名作家写章丘、百名书画家绘章丘、百件歌舞曲艺作品颂章丘、百名宣讲员赞章丘、百名摄影家拍章丘”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六百”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作用,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艺形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文艺轻骑兵”、文化志愿者、庄户剧团等文化团体常年活跃在城乡,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600多场。借势整合山东演艺集团总部基地落户章丘各类资源,省地演艺合作的“章丘模式”得到省政府认可,开展文艺演出和微剧场话剧近百余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明水古城、绣源河华侨城等文旅项目顺利推进。积极参展第八届山东文博会,荣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章丘铁锅亮相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三涧溪村为原型的建党100周年献礼大剧《我们的小康时代》拍摄完成,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
新打造辛锐精神展览馆、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展览馆、章丘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旧址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出彩人家、“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将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