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善讲故事的大家。 无论是会议发言、调研谈话,还是出访演讲、报刊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和引导人。这些故事不仅充满感性之美,而且富有理性之美,更具有灵性的力量,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深刻彰显“中国故事第一主讲人”的实践智慧与领导风格。
感性力量
感性是美而动人的,是活泼而充满生命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就是活泼而充满生命的,是美而动人的,让人们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领悟深刻的道理。
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引用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用以说明要把补足短板、协调发展融入到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道理。 他说,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同样道理,一个地方要发展好,一个国家要发展好,不仅取决于发达地区,更取决于欠发达地区。这种用最简单的小故事来说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问题的讲述和说明方式,可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如果说通过讲述“木桶理论”深刻阐释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那么,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则进一步以“十个指头弹钢琴”为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协调发展的内涵 。 除此以外,在浙期间,在论及发展问题时,习近平还借用“地瓜理论”,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 。 联想到为了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地瓜的块茎始终在根部,但藤蔓却向四面八方延伸,人们自然就会明白应以更宽阔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的道理。
除了用诸如木桶、地瓜、钢琴等感性的事物说明发展中的哲理外,习近平所讲故事中的数字也充满了感性的力量。譬如,在讲励志故事时,他讲自己在陕北插队时,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书,后来那位知青又走了30里路来取书的故事。应当说,这“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佳话,极为生动地说明了文艺的力量。 在引导全党要以好文风体现好作风,反映真能力和真水平时,他讲述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实际上,习近平引用114字碑文和五千字报告的例子,就是要说明一篇好文章完全可以做到既短小精悍,又内容丰富深刻。 可以说,无论从数字看、从对象看,还是从语言看,这些故事都是感性的、动人的。不仅展现了“中国故事”的感性之美,而且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感性魅力。
理性力量
相对于感性的美、动人和欢愉,理性则是深刻的、洞察的。它需要以历史、概念、思维与逻辑来展现自身的现实性和力量,即以深刻的道理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活泼的、充满生命的,而且是历史的、深邃的,充满逻辑的。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引用路遥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引导文艺创作,寄语文艺力量。他说,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可以说,那些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家无不有着心无旁骛、沉潜稳重的品质。
2013年9月,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期间,在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用“牛顿力学三定律”来阐述中德关系的大方向、新机遇和新问题。 他说,总理女士是物理学博士,我由“牛顿力学三定律”联想到如何更好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 。二是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 。三是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 。考虑到默克尔是物理学博士出身,从政之前一直是科研工作者,这里以牛顿力学为喻,既是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发挥,也体现出对默克尔学养的尊重,更能增进对方对中德关系健康发展的认同与理解。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在追问中国科技为什么落伍时讲道,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习近平讲《皇舆全览图》的故事,就是要引导人们认同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同时,也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熟读史书,对中国历史了然于心,而且善于思考,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出国家兴衰治乱的密码的思维品质和实践智慧。
灵性力量
如果说感性体现事物的客观实在性,理性展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那么灵性则反映事物内在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蕴藏。有了灵性,个体的成长与自我实现才有了价值和信仰的依归。
在引领宁德摆脱贫困时,习近平曾讲述,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这里,习近平讲述共产党人精神导师贫困而志坚的故事,正是要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气节。 聆听这一故事,人们不仅能够品尝到故事本身所洋溢的信仰的味道,而且会深深感佩于故事主讲人的神往与追求。
在出访美国演讲忆及梁家河的变化时,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应当说,作为大国领袖,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向世人阐释中国,不是用宏大的场景描述,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具意义的村庄。这样的选择,不仅让世人感知到了梁家河的今昔变化所反映的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体悟到了他不变的“初心”。
#p#分页标题#e#总之,无论是“最忆是杭州”所传递的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的新机制新倡议,“瀛台夜话”对中国百年梦想的言叙,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蛮拼的”,以及“APEC蓝”“纸牌屋”等对新语汇的灵活运用,每一热词背后都展开着生动的“中国故事”。不仅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力量,而且使人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故事”的灵性智慧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