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清晨的阳光刚刚照亮大地,草叶上的露珠还在缓缓凝聚,这里的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是长岭县一个普通的小村。村子不大,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路旁的石头上,刻着高家窝堡村几个大字。走进村子,但见红墙黛瓦、村路整齐、恬淡宁静,空气中弥漫着乡村特有的草木芳香。
可4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村支部书记曹海丽说,2016年,这里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户498人。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特别是增收难,一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而这一切,皆因脱贫攻坚发生了改变。
“幸福之水”开启美好生活
一杯干净的水,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它对高家窝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一个奢望。作为氟病高发区,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以前,村民吃水一直是个难题。大多村民只好自己打井,抽取浅层地表水饮用。“水烧开了,壶底有一层白色的水垢,上边还会漂着一层白色粉末。”村民于占华深有感触。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脱贫攻坚实施以来,高家窝堡村紧盯长岭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维修改造工程,在省市县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采取村干部包保责任制的办法,对水源进行了改建,更换了主管道,全村5个自然屯全部安装自来水,让村民吃上了健康、安全、清洁的放心水。“现在我们都吃上了自来水,你看这水,多清亮,喝着也甜,让我们增收致富也有了动力。”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倾泻而出,于占华脸上绽放出甜甜的笑容。
欢快流淌的“幸福之水”,开启了高家窝堡村美好的新生活,也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脱贫故事。
“宝喜老爹”的5G时代
“宝喜老爹”叫路宝喜,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60多岁的他与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却没能从地里“刨”出多少收入。为了增加收入,他一直用传统石磨做豆腐。可由于水质不好,销售渠道单一,效益一直不高。但他坚信,早晚能甩掉穷帽子。
就在这时,脱贫攻坚给路宝喜带来了希望。针对他的传统制作豆腐工艺,村里帮他打造了“宝喜老爹”网红形象,在网上展示石磨豆腐制作过程,使他逐渐成为“带货网红”。村里还帮他改扩建了豆腐坊和体验式民宿,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做了半辈子豆腐,没想到在网上还能‘红’。”路宝喜说,仅1个月时间,他就发了27条短视频。如今,企业给他研发了8套豆腐宴,就等着民宿开业了。
6月17日,高家窝堡村开通了5G基站。“我们村是全省第一个覆盖5G信号的行政村。”曹海丽自豪地说,从此我们建设“非遗手工作坊及展厅”“网红培训基地”,不仅能打造更多的网红,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5G时代,高家窝堡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曹凤双家的新生活
在高家窝堡村村委会精准脱贫综合信息平台上,详细地标注着全村贫困户的信息。拿手机一扫,曹凤双的信息就显示出来:患有心脏病和脉管炎,离异,孩子读高中。
村里人都知道,50多岁的曹凤双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年轻时认干、能干,可十年九旱的现实,不但没挣着钱还累坏了身体。2014年,媳妇觉得跟他没指望,扔下孩子走了。
走进曹凤双的院子,干净整洁、郁郁葱葱,屋里井然有序、窗明几净。“没有人天生注定受穷,可接二连三受到打击后,令我心灰意冷。就在最绝望的时候,驻村干部给了我鼓励。”曹凤双说,他们经常到家里,坐在炕上跟我“唠嗑”:“别悲观、别气馁,有困难大伙儿一块解决,这坎儿一定能过去!”
“村干部专门为我研究了一套复合式脱贫办法。发展庭院经济,安排服务岗,加上村里光伏电站和合作社的分红,一年收入2万多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曹凤双这口憋了多年的“穷”气,终于吐了出来。
好事双至。就在前几天,得知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曹凤双前妻千方百计地托村干部帮忙说话,想要复婚。“这我可得好好想想,现在脱贫了,手里有钱了,我得抓紧奔小康。”曹凤双嘿嘿笑着说。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曹海丽说,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是激励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老党员和他的“打油诗”
“主席发号令,攻坚战打响。干群一条心,阔步奔小康……”这是77岁老党员张才写的一首“打油诗”。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宽阔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用上了液化气、自来水,享受了医保……”说起现在的好生活,老人深有感触,“为什么我们这么感恩党?那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6年以前村子大多还是泥草房,路还都是土路,出趟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老人感慨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现在全村的路都硬化了,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相伴,走在上面心里甭提多舒坦!”
“这都是脱贫攻坚的成果。几年来,村里新修水泥路17.94公里,建设7700多延长米排水沟,种植景观树3900株、果树7000株,栽植万寿菊10万株,改造村部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驻村第一书记曹伟说,高家窝堡村已退出脱贫序列,但村民致富的脚步不断前进: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养牛场、日出酒1200斤的酿酒厂、跃康农机合作社、“扶贫微工厂”……一个个扶贫项目正拔地而起。
“这多亏了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帮扶。挣钱的项目多了,村民的腰板直了,人的精神头儿也足了。”张才说,让我们这些老党员高兴的是,现在要求入党的年轻人也多了。
“困难面前有党员,党员面前没困难。”老人坚定地说。只有紧跟党走,干群一条心,才能阔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