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于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后,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近十年来,全球和区域普惠金融联盟相继成立,建立起支撑普惠金融发展的强大网络。
从早期的格莱珉小额贷款模式,到现今东南亚国家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独特创新,亚洲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努力与尝试可圈可点。本文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普惠金融典型的实践案例,分别从政府推动与顶层设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新的业务模式、消费者金融素养与保护等五个方面介绍和阐释了亚洲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的经验。
印度:国家战略
政府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度政府一直重视“消除贫困,保证公平”的概念。自2005年印度储备银行在年度政策报告中强调普惠金融的意义以来,印度的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2020年1月10日,印度《普惠金融发展国家战略(2019~2024)》正式发布。《普惠金融发展国家战略(2019~2024)》致力于消除获得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存在的固有障碍,并指出未来印度普惠金融要着力实现的普及金融服务、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提供谋生或技能开发的培训机会、提供金融教育与提升金融素养、保护消费者与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实现持续有效的协调等六大目标。
通过扩大服务范围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性,是成功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关键基础。印度政府于2014年8月推出了“国家普惠金融计划”,旨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实现每户至少一个基本银行账户、金融知识普及、信贷可获取、加入保险和年金便利等目标。
同时确保每一位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成年人能够获得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务,包括基本的储蓄银行存款账户、信贷、微型人寿和非人寿保险产品、养老产品和合适的投资产品。
印度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国,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国民身份证制度,这既限制了民众开设银行账户,也限制了基础金融服务的普及。印度曾有超过5亿人没有正式身份证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无法得到政府援助、开设银行账户、申请贷款、考取驾照等。
印度将数字科技运用到身份识别中,解决了向民众提供基本金融服务难的普惠金融难题。印度身份识别管理局已研发基于生物识别身份证数据库的电子版“了解你的客户”(e-KYC)平台,其开展的身份识别项目(Aadhar计划)已完成对11亿人的生物识别数据采集工作,该项目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生物识别数据项目,覆盖了印度90%的人口。Aadhar身份识别卡拥有12位数字,政府能够将银行账户与具体人员(尤其是穷人)进行联系。结合印度的业务代理员模式,当业务代理员配备IT设备时,客户就可以直接通过指纹识别完成银行业务。同时,印度政府正在收集银行账号、生物识别数据和手机号码,通过结合这三方面信息,会使福利补贴的发放更具针对性。印度还推出“数字锁”和“数字签名”(或电子签名),可实现主体之间资料共享和合同签订的数字化和远程化操作。居民通过生物识别身份开立账户后,能够获得支付、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率。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