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眉山7月7日讯(邓秋菊 文/图)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村民集中建房点小楼林立;一个个富民产业项目扎根田野……眼下,走进眉山天府新区乡村,目之所及,一幕幕美丽的图景让人目不暇接,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着收获的喜悦。
2018年,眉山天府新区实体化运行以来,不断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精准扶贫的主攻点,坚持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积极探索推动产业富民与精准扶贫的契合点。两年多来,新区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兴产业、补短板、强保障,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截至目前,新区4083户10887名贫困人口已摘帽脱贫,28个市定贫困村全部退出。
潘建华正在喂养兔子
从“困境”到“新生” 一个贫困户的蜕变
7月3日,记者在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二峨社区已脱贫户潘建华家的兔子养殖场看到,一字排开的兔笼里,一只只兔子活蹦乱跳。
今年55岁的潘建华家中共有4口人,父母年老体衰,儿子还在上学,全家仅有他一人挣钱养家。此前他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每月3000元的收入基本能维持家庭开支。
后来,一场事故改变了潘建华的生活轨迹。2016年,他在企业工作时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左手手指,基本失去了抓握的能力,被评为肢体四级残疾。“因为受伤,感觉天都塌了,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读书的儿子,全家人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潘建华回忆道。
二峨社区“两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涉事企业协调沟通,并促成了该企业邀请潘建华担任保安,但被潘建华拒绝了。随后,社区建议他养殖兔子。“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我觉得养兔子投入资金少,养殖周期短,非常适合我。”潘建华说。
说干就干。2017年,社区干部帮着潘建华争取补贴、建笼舍、寻种兔,很快他的兔子养殖场就正式运营起来,社区还派技术人员为他提供帮助。
兔子的品质和数量有了保障,怎么解决销售问题?“社区积极联系附近的餐饮店,带老板去实地看。很多次,都是在潘建华家里就把订单敲定了。”社区干部杨军介绍,除了餐饮店,一些单位的食堂也在帮着订购。
如今,潘建华的兔子养殖逐渐走上了正轨。“基本每年出栏2000只兔子,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潘建华一边翻看着记账本,一边高兴地说,“多亏了党和政府啊!”
提及今后的打算,潘建华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我将走规模化、产业化养殖道路,力争把‘小兔子’做成‘大产业’。”
游客在贵平镇龙江村果园采摘桃子
从“冷清”到“热闹” 一个山村的复苏
7月2日,在眉山天府新区贵平镇龙江村的桃子种植基地,2000多株桃树上挂满了桃子,七八个采摘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采摘。
“这种桃子叫胭脂脆桃,品质好、口感好、储藏时间长。”基地负责人朱泽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基地是省农科院示范项目。6年前,朱泽强返乡通过土地流转,租下700多亩土地种植了9000多株桃树,包含胭脂脆桃、油桃、百花桃等多个品种。“因为桃树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高,而且投产早、效益较高,所以想通过种桃,带给我们这个小山村一些变化。”朱泽强说。
龙江村有17个经济社1608户5303人,之前有贫困户102户311人。“没发展桃子产业前,村民常年靠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来维持生活。”龙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林介绍,因为挣不到钱,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眼看着村子一天比一天冷清。“转机出现在2014年,朱泽强返乡种桃,当地村民也开始跟着种植桃树。”
村民付水容丈夫有心脏病,不能做农活,桃子产业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她告诉记者,除了种桃能收入1万多元,她还在朱泽强的桃子种植基地里上班,能挣到6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租金4000元,一年下来也有2万元的收入。
和付水容一样,村民余群英家也比较困难,丈夫得了肺气肿,女儿是残疾人,全靠她在朱泽强的桃子种植基地里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对我们农村老年人来说,能就近挣钱非常好,现在打工挣的钱基本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余群英表示。
据刘树林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10亩以上的桃子种植大户已达27户,有23户已脱贫户种植桃子,户均年增收15000元;疏果、施药、采摘、运输等环节带动13名已脱贫人口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
“有了产业,村子逐渐复苏。返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村里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刘树林说。
从“住房”到“医疗” 一个区域的脱贫
7月3日,驱车行驶在眉山天府新区的乡村,各色美景令人应接不暇。全域乡村美丽“蝶变”,得益于新区以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为抓手,解决好广大农户住房安全的同时,抓质量、塑风貌、治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我们认真调查核实贫困户土坯房情况,组织开展土坯房评估鉴定,确定改造对象、方式、标准和数量,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新区有档’。”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新区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制定分类改造方案,采取征地拆迁、拆旧建新、维修加固、依法拆除等方式进行改造,建设选址坚持“三避让”,即避让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泄洪行洪通道;新建农房务必“道路通、生态好、房子美、功能新”;完善“三建四改”(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提升居住质量和使用功能,并指导各镇(街道)制定“三建四改”和基础配套方案。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新区将土坯房改造纳入统一监管,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农村居住建筑施工技术导则》等农房建设强制性标准,提高土坯房改造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新建房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屋面工程、抗震构造措施等关键部位和环节的监管,严格工序管理、建材管控和竣工验收。截至目前,已落实补助资金270万元,帮助70户改造土坯房。除了抓好土坯房改造,新区还切实推进健康保障防返贫,落实贫困户先诊疗后结算和“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控制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比例。
住院3天,花费2500多元,自己只支付了355元。近日,视高街道清水铺村村民张玉明在医院办理出院手续时感激地说:“国家政策真好。”在新区,像张玉明这样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的已脱贫群众实现全覆盖。
此外,新区切实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免费健康体检两个100%;实施大病和慢病精准救治,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p#分页标题#e#在教育扶贫方面,新区扎实推进教体民生工程,落实“六长负责制”,全面抓好“控辍保学”;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今年预计资助6765人,发放救助资金1080万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抓好感恩励志教育,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开展文化惠民乡村行,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扶志,增强文化自信与脱贫信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同时,新区还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加强对返贫风险高群众的监测预警,实行“两线合一”,落实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应补尽补、应帮尽帮、应扶尽扶”政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守住脱贫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