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降雨,深沟子河河水暴涨,沿河两岸的斜坡上,1200多亩花椒林却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翠绿。
骤雨初歇,云阳南溪镇平安村二组村民、54岁的李梦兰,就在花椒林里忙碌着。
“梳理枝干,剪掉徒长枝,分枝留30厘米左右……”李梦兰手里的电动修枝剪刀,犹如被施了魔法,不到两分钟就把一棵两米多高、枝繁叶茂的花椒树,修剪得只剩下主杆、主枝和几根分枝。
“花椒地的活路多,除了修枝,还要除草、施肥……一年下来还是能挣到两万多工钱。”李梦兰笑着说,她的务工收入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屋头,比以前好多了。”
生态养鱼 一年赚了一万多
以前的日子,2013年算是一个坎。
那一年,一同在外务工多年的丈夫艾可云查出患有心脏疾病,“动了手术,不能干重活了。”
在这之前,两口子一年的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不算宽裕,但也不紧巴。“查出心脏有毛病后,感觉天都塌了。”李梦兰回忆。
尽管境况艰难,但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李梦兰。
为了照顾老公和娃儿,艾可云手术后,两人回到了村里。一家人靠李梦兰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娃儿要读书,老公一个月的药费也要500多块钱。”
入不敷出的境况,让李梦兰一家在2013年被村里评定为建卡贫困户。
转机,出现在2016年。
“村里鼓励发展到户产业,为每户补贴2000元产业资金。”平安村支书谢毅介绍,“通过走访,我们晓得艾可云早在2007年就开始养鱼,家里还有两口鱼塘。而且养鱼的劳动强度不大,村里就鼓励他们发展鱼类养殖,增加收入。”
在村委会的鼓励下,艾可云重操旧业,开始养殖草鱼、白鲢等,“我们这里水好,养出的鱼好得很,就是怕得病,脱甲、烂鳃这些都很麻烦。”艾可云说。
为了解决艾可云等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南溪镇每年都组织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让农民学会科学养殖、生态养殖。
2016年,卖鱼及李梦兰打零工的收入,让一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9年,两口鱼塘给一家人带来一万多元收入,“都是客人自己到屋里来称,最远的还是万州来的。一共卖了千多斤,一斤12块都抢着要。”艾可云笑着说。
踏实肯学 农村大嫂成师傅
2018年,平安村村民龚义军返乡创业,再一次给李梦兰一家的生活带来改变。
“深沟子河两岸,我以每亩200元的费用,流转1200多亩荒坡建成花椒基地,还成立了云阳深沟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龚义军介绍:“从开荒到花椒苗种植、管护,再到今年花椒采摘,我请的都是村里人,一年劳务支出超过60万元。”
李梦兰从去年8月开始在花椒基地务工,“一开始就做些除草、施肥这样的粗活,细活搞不来。”
虽然粗手粗脚,但李梦兰踏实肯干,学习能力强,很快得到龚义军的认可,今年4月被选派到梁平进行花椒修枝培训。
半个月培训结束后,此前连主枝、分枝都分不清的李梦兰,很快成为花椒基地里的师傅。“他们都是我教出来的。”看着花椒林里拿着电动修枝剪刀上下挥舞的村民们,李梦兰颇有些自豪,古铜色的脸庞露出朴实的笑容。
今年,1200多亩花椒初产,产鲜花椒两万多斤,销售收入20余万元。
这20余万元,虽然还不够支付村民的劳务费,但龚义军却并不担心:“花椒一般3年达到丰产,那时候能产花椒70万斤。按现在干花椒每斤50元、鲜花椒每斤16元来算,销售收入能达到700多万元。当然,劳务费也会跟着涨到每年120万元左右。”
学以致用 生活会越来越好
其实,说李梦兰是师傅,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教大家修枝,还因为花椒基地里所有的技术活,她都是第一个掌握的,给鸡苗打预防针就是一个例子。
“花椒栽种的前3年,管护非常重要。”龚义军说,他在花椒基地里使用的都是鸡粪、猪粪等农家肥,“一开始都是找大家买,时间长了,发现不仅成本高,收集运输也麻烦。”
通过考察市外的林下养鸡,龚义军开始尝试在花椒林下养鸡,这样既可以用鸡粪作肥料,鸡还可以把地上的杂草吃掉,省下锄草费用。同时,在花椒投产前,还能通过养鸡获得效益。
说干就干。去年6月,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龚义军在花椒林里放养了9000只土鸡,搭设了几个标准鸡棚,还喂养了1000多只珍珠鸡。
花椒林下养鸡,需要给鸡苗打预防针防止鸡瘟等疾病。镇里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来打预防针,李梦兰就跟着看、耐心学,不懂就问,很快掌握了给鸡苗打预防针的技术。
今年,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通过东西协作扶贫项目,支持平安村125万元、总投资289万元,建成了南溪镇平安村花椒产业园,购置了电动振动筛、圆筛、粉碎机、鲜花椒制作机、烘干机等设施设备,用于花椒的粗加工。
对这些设施设备,李梦兰用心学习,学以致用,成为产业园里不可或缺的技术能手,“现在政策好,我们自己也要多努力,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李梦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