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从不指望亲子关系真的像朋友一样。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在教育界一片“要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呼声中,陈美龄的观点显得有些另类。
1955年出生于香港的陈美龄,14岁就凭借一曲《CircleGame》红遍港台和东南亚;1985年,她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3场演唱会吸引了5.4万名观众。1989年,她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并成为三个男孩的母亲。2015年,继大儿子、二儿子后,三儿子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近日,《50个教育法——我把3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陈美龄再次成为公众话题人物。
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一个误解,认为父母和自己是对等关系;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到了关键时刻,无法好好管教孩子。这让陈美龄对“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产生疑问——不要和孩子做朋友,其实是不要只和孩子做朋友。如果只是朋友,就缺乏教育、保护孩子的责任。
身为教育学博士,3个儿子又都上了名校,陈美龄在书中讲述如何培养“好学孩子”——陈美龄始终确信,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老师和同学只是重要的伙伴。
孩子即将上学,父母与朋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父母需要从成年人的角度,告诉孩子上学的意义。陈美龄会给孩子做认真而细致的说明,从“以前的小朋友从家人那里学会耕田、捕鱼、打猎”,到“有了学校,小朋友要学习读书写字”,告诉孩子上学能够实现理想。
陈美龄的大儿子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厨师,陈美龄就告诉他:“当厨师,买食物必须得学会算账哦,要看菜单,还要会识字……你去学校,这些都能学到,很棒吧!”在大儿子上小学前,这样的话重复了好多次。
“只要不断重复与孩子谈话,即使他年龄再小,也能很好地理解,去学校上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一点,那么他上学就会变得很积极。”陈美龄提醒,千万不要说“因为大家都去,所以你也要去”“不学习会变成笨蛋”这样消极的话,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能上学是一件非常积极向上的事情”。
在儿子们上初中以前,陈美龄尽可能陪他们做作业,有时间的话,还会和孩子一起预习第二天的课,复习不会做的题。“一方面是想检查孩子会不会做;更多的,是想和他们一同享受学习的乐趣。总之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学习一点都不难,是很快乐的”。
“陪孩子做作业,十分耗费时间,对父母来说的确很麻烦,需要耐心。但这也无疑是亲子互动极为亲密的时机。孩子对哪一门课擅长不擅长,看他的作业就一目了然,父母就能给出适当的建议。”陈美龄说,“不过,孩子上初中之后,必须学会自我管理,父母这时就需要退后一步。不然,没有父母监督,孩子就不愿意学了。”
有一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十分关心,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考试和学习?相对于考试分数,陈美龄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理解了多少课程内容——分数显示的只是孩子对老师设置的考试问题能回答出多少而已,分数不高并不表示孩子没有实力。
下一篇:亲子关系诉讼上之问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