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民众应对心理压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青少年学生群体更面临开课不开学的挑战,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学校和广大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未曾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范围社会群体隔离,是他们人生经历中首次遇到的严重危机。
疫情来势汹汹,孩子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举家团聚过春节,不能去亲戚家串门。临近开学,却不能去学校、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乐,孩子们自然会很好奇,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当他们看到医护人员穿戴上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防护服,看到人们出行全部以口罩蒙面,他们也不禁会产生紧张和焦虑,小小的病毒真的这么厉害吗?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渠道的消息传播迅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这场“抗疫战役”呢?
为此,未来网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开展【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导】栏目,邀请我国心理卫生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界、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共同关注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缓解抗疫焦虑,平稳度过开课不开学的心理压力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陈虹教授(受访者供图)
未来网北京2月7日电(记者 谢青)伴随着“史上最长寒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孩子每天24小时和父母待在一起,这让有些家长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更好地全天候陪伴孩子。
对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陈虹表示,家长要珍惜这段难得的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尽量尊重孩子的需要,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家务,鼓励和引导孩子适当地读书习文,给孩子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创造孩子内心的宁静感和安全感。
家长反应会影响孩子心理状态
疫情期间孩子们宅在家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建新认为,孩子们的情绪反应不一定是针对疫情,而是针对家长和当下的行为方式做出的二级反应。
“在家呆不下去了,假期疫情不吓人,最吓人的是父母!”近日陈虹接到一位山东家长的求助,表示居家隔离期间与孩子发生了许多矛盾。对此陈虹判断,孩子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往往就是因为家长而产生的二级反应。
“从来没有一个假期这么长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根据一些家长的反应,陈虹提到,家长可能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不习惯”和“看不惯”。
例如,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不顺心,不听话,难对付;有的家长由于和孩子情趣不投,意见不合,还可能引发争执;有的家长和孩子之间要么变得拘谨、别扭,要么变得无语、应付。
而有的家长渐渐地会讨厌孩子的一些言行,看孩子都不顺眼。陈虹举例说,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厌烦学习,家长就会因此生气,下意识地训斥孩子。陈虹表示,家长会因对孩子某种行为的不满意而迁移到对更多行为的不满意,导致对孩子恶语相加,无所顾及,态度变差。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家长,家长主观是爱孩子的,是为孩子好的,但客观现实却是厌恶和嫌弃孩子。”陈虹建议在这种特殊时期,家长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培育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长做到三点增强亲子关系
一起玩游戏,一起聊闲天,一起读读书……也有家长告诉陈虹,因为假期给孩子买了全套的文学名著,在居家隔离期间孩子全都看完了,写作文更加的流畅。
针对疫情的特殊假期,陈虹建议家长第一要做到:珍惜时光积极沟通。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要多用积极语言与孩子沟通。用积极语言与孩子沟通时,点头表示同意,微笑表示欣赏,倾听表示关注。
陈虹提到,积极语言并不是必须夸孩子,而是引导沟通变得有趣、有效、可持续。“应用积极语言会使人更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发现人的积极品质,激励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
第二建议家长要做到:尽量放手但不娇惯。陈虹表示,家长要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尊重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想安静自己待一会儿,孩子想多睡一会儿,孩子看书时愿意腻在床上等。
但也不要溺爱纵容,陈虹提议可以让孩子做些有趣的家务事,比如:打扫房间的高处时可以让孩子帮忙擦拭,还可以和孩子做1-2件事的约定,但不能事事都约定过满。
第三建议家长要做到:适当督促但不强迫。家长要“以身示子”,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看书,写写东西,静思省悟。家长在孩子学习知识、看书习文方面,要适当鼓励、积极引导,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创造孩子内心的宁静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