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怎么了,一点都不乖了,也不听话了,感觉像变了一个人,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最近,有位桐乡爸爸抱怨,自己孩子上4年级之后感觉像个“小刺猬”,稍有不称心就张开“小刺”。
这位爸爸的抱怨并非个例,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渐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一言不合就滋生各种小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该如何面对?特别是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家长该如何疏导?
近日,上海一名17岁男孩突然冲出汽车、跳桥身亡的消息,让很多家长惋惜、心痛。但在惋惜过后,家长又该如何去面临孩子成长带来的问题呢?
本期教育周刊,就来与你谈谈当面对孩子心理问题低龄化时,我们该如何引导?
孩子们这些举动
让老师觉得匪夷所思
最近,有个“离班出走”的孩子,这让桐乡一所小学的负责人有点无奈。“孩子挺聪明的,但就是听不得批评,已经好几次莫名其妙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躲起来了。”
事情起因很简单,前段时间,班主任将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字写在了黑板上,被写名字的有好几个学生。不想,其中一名男孩内心受挫,上演了“离班出走”。“估计孩子觉得失了面子,趁着下课离开教室,在校园里躲了起来。”
发现孩子不见,班主任马上发动老师们去校园里找,终于在停车场找到了男孩。“停车场汽车进进出出,万一碰到了,后果不敢想像。”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班主任和家长作了沟通,而家长觉得“孩子再大点懂事了,就好了”。
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校长沈秋萍也遇到过一个学生,孩子年纪不大,但就是和同学们相处不好,稍微有点磕磕碰碰,情绪就没法控制,发起火来很厉害,也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绪。
“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和同学相处,长大了若再是如此,要适应社会并不容易。”沈秋萍说,班主任也做过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往往刚做好孩子情绪会好上一段时间,但时间一久又反弹了。
“我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孩子就会好一些。”沈秋萍觉得这样的孩子,仅凭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家校共同合作。
记者就这个现象采访了几所小学、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有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孩子早熟现象的确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心理问题也日趋低龄化,易敏感,受挫能力不是很强,有时会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以商量的口吻交流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情绪化、易敏感较多?记者就此咨询了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心理老师张国娣。张老师说,平常接触的学生比较多,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原因在于家庭环境。”
“孩子逐渐长大,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向父母述说时,家长要学会尊重。”张国娣觉得,亲子关系和谐是一把万能钥匙,只要亲子关系和谐了,一切都会好。
怎么培养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呢?张国娣建议,第一、在孩子幼儿期,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关爱,让孩子有个肥沃的成长“土壤”;第二、要尊重孩子,从孩子进入三四年级开始,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要意识到命令式教育会让孩子反感。
家长应给孩子尊重,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主动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亲子关系好了,孩子愿意和家长沟通、分享,家长也就能时时觉察孩子的变化了。”张国娣说。
另外,张国娣认为,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是家长走近孩子的好机会。“家长肯定不能指责孩子或者嘲笑孩子,而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甚至为孩子出谋划策,帮助孩子一起克服眼前的困难,让孩子感受家长和自己是‘战友’、是朋友,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肯定不会差。”
桐乡市启新学校副校长沈红娟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0多年了,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老师表示,如果孩子觉得在父母那是安全的,他们就会如实向父母坦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反之,如果孩子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有效的心理支持,亲子沟通就会不顺畅。“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家庭爱的滋养不够多,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化解时,或者不知道怎么化解时,就会做一些让成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
沈老师觉得,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如今的孩子,接受社会信息的能力远超过去,他们的独立意识、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孩子不再如从前般‘孤陋寡闻’。”因此,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觉得孩子变化,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用绝对权威的意识来支配孩子能还是不能。
沈老师建议,家长要转变角色,不要高高在上,要以商量的口吻来和孩子交流。要多给孩子足够爱的滋养,比如多鼓励孩子,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养育孩子,少用指责、训斥的方式,遇到问题不要指挥孩子“应该怎样”,而是尝试去问:“需要爸爸妈妈做点什么?”
正如有句话说的,人不怕犯错,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采访中,很多的教育人士给出了另一个建议,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也需要不断学习。
◆记者手记:
日前,嘉兴市康慈医院“知心联盟”心理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以“为小学生撑起心灵保护伞”为主题精彩开讲,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分享一些案例和如何引导策略。“能有这样的活动很好。”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给老师带来更专业的知识,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给予他们更多滋养心灵的肥沃土壤,建议相关部门在小学建立专职的心理老师,传授学生、家长一定的心理知识,让孩子们如花朵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