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摆出的嫦娥四号 CE-4 字样
他们用青春的激情、
火箭的速度逐梦星辰大海,
他们用“舍我其谁”的勇气,
百折不挠的执着
成就“嫦娥”飞天。
沙漠戈壁、林海雪原
是他们的试验场,
月球、火星、土星
是他们的目的地。
一片冰心映照着
中国航天崛起的轨迹。
青春英雄——太空新尖兵
发射成功,心里的弦依旧紧绷
2018年12月8日,凌晨约2点,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前30分钟。
29岁的王夕,在这次的发射中担任发射场最重要的岗位之一——低温动力系统指挥。他刚刚还在处理突发状况,又发现了一个新故障。
王夕说:“整个发射的01指挥员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处理我们这个故障了,时间非常紧迫,我们根据对系统的掌握和事先讨论过的预案,当机立断,上报01指挥员,然后立即按照预案执行,顺利地排除了故障。当时整个人的心理是非常紧绷的一个状态……”
5、4、3、2、1,点火!现在,我宣布,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王夕说:“火箭点火起飞之后,确实松了口气,才发现自己心跳很快,然后就靠在椅子后背上面,有一种出冷汗的感觉。”
同样在西昌发射现场的34岁的刘适,参与了嫦娥四号中继链路的顶层规划、设计,并作为嫦娥四号着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全面负责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发射前,他主要负责分系统的射前状态设置和产品状态确认。
刘适说:“心情上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3、2、1点火,发射成功了,雀跃鼓掌!鼓完之后又很快投入下面的工作。虽然发射成功,但大家心里的那根弦还没有放下。”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休整了两小时的刘适坐上回西昌市的大巴,搭上早班飞机回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四号在轨飞行的26天他必须一直驻守,在此之前,他已在西昌鏖战3个月。此时,陈尧在飞控中心已经待了近2个月。
落月成功,宣泄过后接着工作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1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前11分钟。
探测器核心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软件设计师陈尧注视着监测屏,不敢眨眼。这段时间,他们看不到嫦娥四号的身影,仅凭传回的数据判断她还活着。
陈尧说:“几乎有点盲降的感觉,特别紧张。当时我们就想的很简单:按照时间点应该落月了,我们看看还有没有数。如果要是有数说明还活着,要是没数,那肯定是砸碎了。首先还活着,然后再进一步地分析,到最后发现各项指标都特别的完美。”
探测到!请长城确认探测器着陆情况!长城报告:着陆器正常着陆!
刘适说:“大家都非常的激动,甚至有些同志哭了。从这个型号开始到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以后,大家的压力都非常大,工作的强度都非常的高,非常的辛苦。那一刻真的是大家的一个释放。但是大家宣泄了一下以后,就很快地又投入到下一阶段工作,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关键的环节。”
发射成功合影
这一天,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一系列月球背面的巡视探测。这是人类一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也是太空探索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
刘适说:“美国NASA的局长,在推特上发文,大概意思就是:‘人类的首次,印象深刻’。这相当于是中国人的航天任务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国际上顶级同行的一个认可,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嫦娥四号研制团队凯旋而归
“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
从进入航天五院起,刘适就参与嫦娥三号——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这个重大项目。入院前,他知道航天人的苦,知道要进沙漠戈壁、林海雪原这些无人区,但他不知道还要克服恐高的弱点。
王夕发布的朋友圈,这样描述他眼中的西昌夜空
刘适:“在进行无线测试的时候,要爬到很高的高塔上去测试。有些时候条件就不是很好,比如说,有的时候可能风比较大,要带着设备,顶着风去爬,而且我们在绑设备的时候其实是站在塔的最上面这一层,它是相当于露天开放的一个环境,风其实更大。”
记者:“那你害怕吗?”
刘适:“害怕。”
记者:“但是能做下来?”
刘适:“能做下来,工作需要,你不能往后退!”
中国航天任务密集、繁重,航天人们常常需要多项目兼顾。36岁的陈尧在不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度过了他在航天五院502所的第9个年头。
陈尧说:“发现问题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最痛苦的一个事情。因为有很多问题定位起来很复杂,往往都是一些微小的异常,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其实我们有大量的加班都是花在这上面。”
工作中的陈尧
从去年9月份到12月8号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刘适根本没有注意到窗外的西昌已从层林尽染的秋天进入银装素裹的冬季。3个月没有回家的他赶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还得接着值守。
刘适:“在紧张的时候,有些关键时段,比如说像动力下降,像第一月昼的休眠,这种关键的一些时段,基本上我是两天连续在岗。”
记者:“怎么撑下来的?”
刘适:“当时没太想过怎么撑下来,想的是怎么把工作做好。”
记者:“两天不眠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