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过硬的战场“磨刀石”
——记中部战区空军某训练基地靶机分队分队长汤俊林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立冬时节,渤海之滨,一场防空反导对抗演习激战正酣。突然,红军空情屏幕上显示,数架蓝军飞机从不同方位、梯次结合向重要目标发起突击。
“各火力单元按照群指目标分配,做好协同抗击。”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数十枚导弹腾空而起……
对抗刚结束,红军指挥员就向导演组提出,要见识一下同时操纵多机攻击的对手,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红军指挥员想见的对手正是汤俊林——中部战区空军某训练基地靶机分队分队长。这次演习中,汤俊林负责放飞和操纵靶机。
“汤俊林往往‘不按常理出牌’,让对手很头疼!”汤俊林的教导员马志宇说。
“不按常理出牌”的汤俊林让空军地空导弹某营官兵记忆深刻。2015年,空军“蓝盾”防空反导演习中,这个营与汤俊林所在的蓝军靶机分队不期而遇。
一个演习日,红军雷达始终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空情。“今天的攻防演习是不是取消了?”正当大家一头雾水时,导演部下发战况通报:红军导弹发射阵地已被摧毁。
“我们操纵靶机超低空掠海飞行,躲过了雷达侦测。”复盘反思会上,汤俊林道出制胜秘诀。原来,演习开始前的半年时间里,汤俊林带领团队攻克了靶机“低空飞行姿态控制难”“高度表定位不准”等多个难题,练就了操纵靶机“超低空突防突击”的战术技能。
入伍14年,汤俊林先后参加40余次重大任务,放飞数千架次靶机。“只有像真正的敌机一样飞行和攻击,才能让兄弟部队在实战环境中练出一身真本领、硬功夫。”汤俊林说。
2016年,某重大空防演习拉开序幕,扮演红军的地空导弹某旅这一仗打得异常艰难:雷达捕捉屏幕上,汤俊林操纵靶机的目标位置忽左忽右,回传信号时强时弱,有时还会突然消失……
“这哪是靶机,分明就是战斗机!”不少官兵感叹。
“敢于突破创新,敢于挑战极限。”这是熟悉汤俊林的战友对他的评价。那一年,为了给靶机安装“夜视装备”,满足夜间训练要求,汤俊林和战友们一起深入研究靶机机体构造、电路原理,备选的10余种发光二极管一遍遍测试,对引接线路换了一处又一处,终于找到最合适的灯带安装位置和电压,成功为靶机安装了夜航灯带组。
一次战法演练,地面瞬时风速达到17米每秒左右,并伴有扬沙和雨雪,远超靶机抗风极限值,操作不当极易发生坠机事故。伴随保障的工厂技术人员建议取消任务。
“部队能打,我就能飞。”汤俊林一边进行靶机放飞前的参数调试和性能检查,一边仔细测量风速和风向。在风速下降的一瞬间,他果断按下发射按钮,按照预定方案接连放飞5个架次,突破了这型靶机最低起降条件和理论飞行数据极限。
“只有按照实战的标准去操纵靶机,才能砥砺过硬的战场‘磨刀石’。”汤俊林说。
这两年,为了改变靶机“孤军深入”“单打独斗”的操控模式,实现蓝军靶机多机型协同对抗、集群突击作战,汤俊林和战友们一起陆续攻克了不同类型靶机两机同空、六机同空、八机同空技战术难题。前不久的一次演习中,他们又实现了不同类型靶机“十机同空”集群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