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5日讯(记者 郭蓓 通讯员 程守勤 刘敏)“各位乘客,请问有医生在吗?有人晕倒,急需救治!”在飞机、高铁、游轮上,这样呼叫医生救人的事件频繁发生。但是,有时医生到了,现场却缺乏必须的急救用品,也可能影响抢救效果。“我们医生也有责任对社会负责,哪怕是院外的病人,也要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救治,用简单的方法争取送去医院的事件,瞬间解决问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表示。
升级版中国公共交通工具急救用品建议配置清单。(陈红明 摄)
今天上午,由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牵头的《升级版中国公共交通工具急救用品建议清单》出炉。
记者注意到,脉氧仪、呼吸球囊、一次性吸痰管、肾上腺素……这些在紧急时刻都能派上用场的设备,都在此次清单内。“在院外突发疾病患者中,如果现场处置手段更丰富,对患者的预后就会更好一些。”杨毅认为,“我们有责任,发起倡议,建议更新目前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的急救用品的配置。将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关口前移,第一时间发现后的急救很关键。”
“根据急救所需要的用品,精心设计急救包内部构造,每个口袋、网兜放置相应的用品。”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介绍说,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用品,缩短救治时间。
中大医院创伤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松桥介绍,根据调查发现,在火车站、公交车站、机场等站点,大多会配置相应的外伤、心脏病、低血糖等常用药物和仪器,但在行驶的交通工具上,配备最常见的只是一些外伤用药。而且很多人不会心肺复苏、使用AED除颤仪等“救命技能”。
记者也注意到,在建议清单中,罗列的仪器多半是简单易操作的。经过简单培训后,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也能会用。在展示现场,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博士向记者演示AED除颤仪的使用,“对于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说,黄金抢救4分钟至关重要,患者一旦发病,在呼叫120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使用AED除颤仪。使用简单易操作,把两个贴片贴在病人身上,它就会告诉你要不要除颤,每一个步骤都会提示。”
专家同时呼吁,加强对民众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负责交通工具安全运行的服务人员,应率先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在第一时间就近处理,这是提升患者院外急救效果的关键。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要从娃娃抓起,让更多人掌握急救常识,才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为后续更为专业的救治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