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号秀绿万木春。
“首都警犬”微号火了。自2019年10月相继入驻抖音、快手、微视短视频平台以来,赢得3.4亿次播放传播数、2430万次点赞和224万粉丝。人们为其制作精美、真实生动的视频点赞的同时,对这支神秘的队伍也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警察特训营》节目中蝉联全国冠军,在第五届全国警犬技术比赛搜毒项目中勇夺冠军。作为热播电视剧《警花与警犬》中的人物和故事原型,中央电视台《警犬成长记》栏目揭秘他们神秘的生活,北京电视台《我是演说家》栏目解说他们的酸甜苦辣。
参加重大安保任务,完成防爆安检工作,现场搜索、追踪、抓捕,查获违禁物品,发现重要物证……他们是犯罪分子的“克星”。
这个神秘而战功卓著的“天团”,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警犬技术支队,位于北京南郊五环外的一个稍显偏僻但规整有序的院落里。
我见证了首都警犬技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明年将要退休的吴铁良是警犬技术支队年龄最大的民警,也是目前在警犬技术岗位工作时间最长的前辈,大家都恭敬地称他为“吴哥”。多年来,吴铁良携犬执勤和出过的现场多得难以计数,他在这个岗位上带出来的徒弟也早已成了师傅。
“我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一入警就在这个警种工作。警犬基地从北五环搬到了南五环,单位的名称换了,人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始终没有换过岗位。”吴铁良坚定而又从容地说。
1984年春天,吴铁良和另外3名战友到北京市公安局报到后,就被一辆北京吉普车拉上直接奔向位于北京市北郊的清河警犬基地。
当时的情景,吴铁良仍历历在目。他说,当时的北京城区没有现在这么大,出了三环路就像到了郊外,比较荒凉。不知行驶了多长时间,两扇大铁门终于出现在眼前,里面传来阵阵犬吠声。
放下行李望着远去的汽车,站在远离北京市局的院子里,年轻的吴铁良心里有淡淡的失落感。不过,这点失落很快就消失了。很快,有人热情地把他们带到一间大房屋里,里面的设施和部队一样,8张上下铺在房间四周摆放着,中间放着一个大号煤炉子。有两张床没有蚊帐,这就是他们的床铺。
“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吴铁良说。当时基地的老同志告诉他们,每星期三、星期六单位可以洗澡,下午下班可以回家,但第二天早上8点前需要回队。
接下来开始分发警犬,吴铁良分到了一只小小的德国牧羊犬。按辈分,它名字的第一个字是“板”,想想来到这里之后遇到的情况,自己感觉有点困难,吴铁良就给它起名“板楠”。
“当时没有什么高科技和装备,就是民警和警犬一起训练、执勤、出现场。不过,单调的工作慢慢养成了我执着的性格。”吴铁良说。2000年,警犬基地改造,房屋内装上了暖气和空调,他也有了一头新的警犬“楠希”(叫这个名字因为是“板楠”生的,也有寄托希望之意)。
2004年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总队警犬侦查训练大队全体民警合影。
2006年,新的警犬基地在北京市大兴区拔地而起,功能齐全。除了办公主楼、兽医楼外,还建有综合训练馆、标准犬舍、繁殖犬舍、大小训练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警犬基地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观,警犬装备也更加精良,同时,智能化的警犬技术发展迅速,在服务实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之余,吴铁良爱好摄影,警犬技术支队院内墙壁上和训练场馆内悬挂的很多佳作,都是他的作品。当记者问“首都警犬”微号上的很多照片是否也是出自他手时,吴铁良笑着点点头。
2004年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警犬侦查训练大队(警犬技术支队前身)办公场所。
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徐方芳毕业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刑事侦查专业,200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从警15年来,带过7头警犬,多次立功受奖。2018年获得第五届全国警犬技术比赛搜毒项目冠军,2019年度被授予全市刑侦系统先进典型称号,2020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如果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情。我认为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徐方芳说,自己是因为当年看了热播的电视剧《重案六组》而追逐刑警梦的,毕业后如愿以偿加入了刑警队伍。
15年的工作经历让徐方芳深深体会到,带犬民警和警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忠诚和默契,并肩作战,相互成就。“现场中,它在我就踏实,我在它就安全。”训练场上无数次的强化训练孕育出一项项成果,她和警犬一起查获过十几斤毒品,找到了无数现场遗留的足迹、血迹、物证、尸块以及各类重要线索,一起走上了全国警犬技术比赛冠军的领奖台,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在战斗。
带犬民警携犬开展抓捕演练。
“我之所以称警犬为‘毛孩子’,是因为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家人,”徐方芳说,“警犬特别有灵性,它们知道你爱它。”
说起自己带的7个“毛孩子”,徐方芳如数家珍。
她带的第一头警犬叫“巍巍”,是一头史宾格犬,性格豪迈、自信、有头犬风范。她把“巍巍”当朋友、当亲密战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它跟我一起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在我心中,它的地位谁也替代不了。时至今日,它的头像依然是我的微信头像。”“巍巍”于2019年1月16日牺牲,今天提起它,徐方芳依然哽咽。
“只有失去过一头警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警犬训导员。”基地的老训导员曾经这样对徐方芳说。“巍巍”的牺牲,让徐方芳真正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此后,她坚持“因犬制宜、正面培养”的理念,从不轻言放弃。
徐方芳带的第二头犬叫“依依”。她说,这是希望是想让“依依”和“巍巍”加在一起,成为“唯一”。“依依”是“女生”,胆小柔弱,但很聪明,工作上一点不输“男生”。
#p#分页标题#e#第三和第四头犬叫“十天”“十夜”,因为大多犬类只有人类十分之一的生命,所以徐方芳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它们。两头犬长得十分相似,“十夜”是哥哥,是一头非常有天赋的警犬,擅长跳跃等敏捷性训练以及各种搜索训练,曾经在热播连续剧《警花与警犬》里饰演主角“大饼”。弟弟“十天”却有点胆小、是个乖顺的小家伙。与哥哥相比,它好像完全被哥哥的光芒遮掩住了。“很多人建议我淘汰它,但是我舍不得。后来哥哥‘十夜’面临退役的时候,弟弟突然有了转变。它陪着我一路走来,拿到了搜毒科目的全国冠军,还成长为重要项目的试训犬。”
第五头犬是一头大型犬,名叫“璎珞”。很遗憾,这头马里努阿犬八个月大的时候查出了“全身性骨炎”,就是长期骨头酸疼,不能剧烈运动,不能扑咬。即便如此,徐方芳坚持不放弃,最终把“璎珞”培养成为一头非常优秀的血迹搜索犬。
第六头犬是非常稀有的犬种,是波音达犬,徐方芳给它起了一个女汉子的名字“tippi”(蒂皮),希望跟它永远默契和谐。
目前她带的第七头犬,就是基地创造的一胎多头克隆警犬,叫“宝音”,是蒙语“福气”的意思,也是一头马里努阿犬,寓意它能够万众瞩目、一直有福。
“‘坚持’是我的信念。”徐方芳说,坚持下去,时间会给出答案。
2008年民警携犬完成北京奥运会安保任务后在鸟巢合影留念。
它们是我崇敬的“英雄”
刘凤义,警犬技术高级工程师。他1978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喜欢犬,老家就在警犬基地附近,年少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带犬民警。1997年他如愿考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系,2000年毕业后顺利分到北京市公安局警犬技术岗位工作。已有20年带犬经历的刘凤义多次立功受奖,获评公安部破案能手、北京市反恐先进个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系统十佳技术民警等先进荣誉称号。
在刘凤义心中,警犬是一群特殊的无言战友,跟他一起训练、并肩作战,是他崇敬的英雄。
2002年发生城铁系列盗割电缆案后,刘凤义和警犬“汉斯”进行蹲守。案发时正值冬天,他们在雪地里蹲守了两天后的深夜,“汉斯”突然警惕地竖起了耳朵,回头看了他一眼。多年的默契配合,刘凤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没有说话,待犯罪嫌疑人准备“开工”时,立刻给“汉斯”一个“进攻”的手势。“汉斯”一个箭步冲上去,不到十分钟,不费一枪一弹,嫌疑人被抓获!
警犬“艾豆”是刘凤义带的第二头警犬,是一头刑事侦查犬,也是北京市第一头实现无线电遥控指挥作业的警犬。2007年,“艾豆”即将退役的时候,接到了最后一项任务——参加一起伤害致死案件的侦破。这起案件中,被害人尸体周边竟无物证痕迹,案发现场很有可能在别处。面对复杂环境,刘凤义和“艾豆”赶赴现场仔细寻找线索。“艾豆”不停地嗅闻地面,随后朝着一个方向追去,刘凤义紧随其后。追了3公里左右,“艾豆”在一家饭店门前停下。后经现场访问,得知饭店内前一天晚上曾发生斗殴事件,有人受伤。侦查员随即据此开展工作,案件迅速告破。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犬的克隆技术逐渐成熟。刘凤义所带的“斯机丁”是一头比利时牧羊犬,由于能力出色被选定为克隆供体进行克隆繁殖。2019年8月,全国首批克隆警犬出生,“斯机丁”有了其他5头自己的克隆体。刘凤义乐此不疲地担负起照顾小狗和训练“斯机丁”的任务,他每天把小狗的变化和训练内容记在本子上,仔细对比克隆警犬的各项数据。如今,克隆犬们已经通过考试,顺利“入警”,逐渐向优秀警犬的行列迈进。
在刘凤义从警的20年里,他训练过14头警犬,其中4头被评为公安部功勋犬。他们一起经历着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惊心动魄,一起感受着案件告破带来的欣慰满足,见证着彼此的成长进步。
如今,42岁的刘凤义已经成为这一行的专家。他说,犬的寿命比人的寿命短,作为训导员,他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多花时间陪伴它们,多一些耐心训导,让这些无言的战友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警犬,这样才能多尽一分责任,多享受一分快乐,多一分平安守护。
现实版警花与警犬的故事
桂琳,一个看似柔弱但却刚强的女民警。她思维敏捷,谈吐锋利,雷厉风行,一头短发俏丽潇洒,乍一看过去,像位新警,其实却是一位已从警11年的警犬技术工程师。她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和处置案事件,并受到表彰奖励。
作为带犬女民警,桂琳刚开始带犬时有个小遗憾:2009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系毕业分配到警犬技术支队工作后,她带的第一头犬“小杰”不是她从小带大的。“小杰”的主人调任其他岗位,她作为新人接手了这只“老”犬,起初有时会不默契。没过多久,“小杰”的儿子出生了,它叫“lucky”,刚刚3个月大的“lucky”闯进了桂琳的生活。从那天起,她和“lucky”如影随形,是生活中的好友,训练场上的亲密伙伴。
桂琳说,“lucky”有时学习一遍并不能掌握,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五遍,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和磨练,“lucky”顺利通过岗前考核,成了合格的警犬。她难忘在一次大型安保工作中,天上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带着“lucky”连续工作10个小时后,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依偎在颠簸的车上睡着了。
“执勤和训练都一样,必须真心、用心、细心,才能和警犬达到心灵沟通,默契配合。”桂琳和师父徐方芳曾一起携犬在《警花与警犬》中本色出演,在她看来,“影视剧中很多细节就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直观呈现。”
桂琳和丈夫都是首都公安民警,作为双警家庭,付出更多。
“每次执行任务,陪在我身边的除了可爱的警犬战友外,还有我的爱人。”作为年轻的骨干民警,他们在各项安保工作中冲锋在前。连续坚守在一线岗位,数十天无法回家是经常的事,年幼的孩子只能由父母帮忙照料。桂琳说,一旦进入执勤状态,只能在工作间隙抽空通过视频看看朝思暮想的孩子,听到孩子的撒娇声,也只能背过镜头偷偷抹去眼泪。
对于桂琳来说,亲密的警犬战友、亲爱的孩子、温馨的双警家庭,哪一个都很重要;训练场上的意志较量、执勤任务中的缜密勘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哪方面都不能马虎。
桂琳携带警犬“贝尼”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安检。
让警犬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王雷,有着一股明星范儿,刚毅的外表、铿锵的话语,每次穿上警服亮相银屏,都会吸引很多粉丝。
#p#分页标题#e#他1977年4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督警衔,多次立功受奖。他携犬参与过上百起刑事案件的现场侦破工作,成绩卓著,入选公安部青年人才库、专家库,被聘为警犬技术行业评审专家。他连续组队在全国第三、四、五届警犬技术比赛中披荆斩棘,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1998年7月,王雷从当时全国唯一的公安部警犬技术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唯一的警犬技术单位工作。虽然队里只有二十几人、13头警犬,但却承担着北京市使用警犬侦查破案的重要任务。
“我不怕吃苦,干工作只有刻苦才能出战果。”王雷说,不管是训练还是实战,都要有股拼劲。
初入警营的王雷日夜扑在了训练场上,刻苦的训练让他很快蜕变成为警犬技术训练使用的行家里手。在2003年全局首届警犬技术比武中,王雷包揽警犬三项科目冠军,获得搜毒项目的亚军。
2007年,王雷开始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大队三队副队长。他立足实战,结合2008奥运安保实战练兵,开展警犬多使用方向的业务培训。一年内,形成了重大安保防爆安检、刑事案件侦破、应急处突并重的专业攻坚团队,在随后的多次重大安保中表现突出,先进管理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2007年10月,王雷和战友们携犬在天安门广场执勤。
近年来,王雷带领团队,认真研究现代化的追踪、搜爆、搜毒、物证搜索、搜捕、巡逻等警犬训练科目,成功总结出涵盖警犬训练全门类的训练方法经验,并先后发表《搜爆犬工作耐力的提高》《警犬扑咬先进训练法》等数十篇优秀论文。
2018年王雷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警犬技术支队政委后,率先成立支队科创团队,自主创新研发多功能警犬作战靴推广配发全局,受到全局警犬技术部门带犬民警一致认可;他们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科研团队经过2年多的深入研究,成功立项研究出警犬720度全景执法侦查终端、警犬多功能战术头盔、警犬防弹衣、防刺服、勘查服、速降服、多功能战靴等防护设备21项,实现了警犬从头至脚全副武装的全面防护,有力降低了警犬在工作中的伤亡率。
2019年,王雷带领支队科研团队,与合作单位对克隆警犬繁育应用进行研究。同年8月,首批6头克隆警犬出生,一举创下了世界单胎产4头警用克隆犬的记录。投入使用后,6头克隆警犬领先达到公安部各项考核标准两月龄,实现了克隆警犬的“跳级”式入警。
王雷说,警犬是警察的忠诚战友、亲密伙伴,带犬民警携犬执勤、训练、生活中有很多艰辛、坚持和亲情,“我们希望社会广泛关注这个特殊的警种、特殊的群体,让这个团队更加茁壮成长!”他们敞开大门,让社会媒体和公众走进这个精英团队,也让这个团队在各种平台闪亮登场。曾经两次在《警察特训营》比拼中夺冠的王雷,也带着他的团队参加了《警花与警犬》《警犬成长记》《我是演说家》等影视节目,诠释了带犬民警与警犬的无限忠诚与无言的爱。2019年10月起,王雷牵头组织成立新媒体工作团队,他们开通的“首都警犬”微号,让这个战功卓著的团队更加声名鹊起,美名远扬。
汗水与泪水交织,鲜花与艰辛相伴。如今,警犬技术支队的全体“战友”和全市公安机关的带犬民警和警犬日夜坚守,参与守护着首都的安宁。
上一篇:康定做项目建议书的公司团队推荐
下一篇:武汉团队将驰援香港建方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