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元世祖与元顺帝
runsly
04-15
0
元世祖是的创建者,他是的孙子,拖雷的第四子,自蒙古帝国时期就屡立战功,他算得上是一代名君,奠定了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基业。元顺侦帝妥欢帖睦尔登极之时,蒙古统治已经由盛转衰,前人留给他的是一个破烂的摊子。年幼的元顺帝根本不懂治国安邦,朝中大权旁落。到了元顺帝亲自能够过问朝事的时候,元朝的政治经济还是有恢复的希望的,无奈自古帝王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就是最后的挣扎也是虎头蛇尾,顺帝的努力伴随其荒淫的一生也就草草收场了。
  开国之君小档案
  身 份 元朝开国皇帝
  姓 名 孛儿只斤忽必烈
  在位时间 公元1260年—1295年
  特 长 马上取天下、马下治天下
  嗜 好 民族歧视
  最大敌人 文天祥
  继 位 者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谥 号 世祖
  开国因素 游牧民族的凶悍、任用汉人的大胆
  用人得失
  元世祖忽必烈早年便广约名士,择贤而用,在用人上非常谨慎。在能人贤才的大力辅佐下,终使一位文化修养和政治经验远不如汉代帝王的蒙古王爷当上了中原皇帝。
  忽必烈广范搜罗人才,汉族、蒙古、契丹、维吾尔等各族人才都能为他所用。他建国后,把宋金两国的状元都搜罗到了自己手下。在古代社会,状元可以说得上文人的最高荣誉了,能把两国状元收拢到自己手下,其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于是天下文人纷纷前来为他效力,他就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集贤馆安置这些人才。元朝初期,社会刚刚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很多有才能的人穷困潦倒,他们很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忽必烈很懂得士人的这种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从而招徕了很多人才为自己所用。
  忽必烈很注意启用汉族的高级人才,刘秉忠就是最为著名的一个。忽必烈建国的时候,刘秉忠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奏请国号为“大元”,忽必烈觉得很不错,予以接受,并采纳他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正式建都。刘秉忠还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修建大都,今日北京城就是在那个时候初具规模的。刘秉忠还注意为忽必烈培养人才、选用人才,、王恂、张文谦、张易这些元初大臣都曾是他的学生,得到过他的举荐。刘秉忠曾经上书忽必烈指出,“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忽必烈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选人、用人方面不拘一格,同时还延揽和重用了如窦默、许衡、王文统、张文谦等一大批人才,使元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忽必烈不但重用汉族人才,对于少数民族的人才,甚至是外国人,他都加以使用。据说意大利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曾经得到忽必烈信任而出使各地,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根据马可·波罗的自述,他曾受元朝皇帝委任,治理扬州达三年之久。虽然史家对于这件事的真伪很有争议,但是至少反映了忽必烈用人的广泛性。在忽必烈的宫廷中登记了很多外国人,比如波斯人、突厥人、印度人,他们有武器制造者、医生、建筑师,也有艺术家。
  元朝建立后,帝国规模空前,统辖的民族也非常之多,忽必烈注意扩大自己的视野,对于人才,不管他来自何方,来自哪个民族,只要有助于自己的统治,都能不拘一格地为他所用,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三百多年之久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这是忽必烈辉煌的历史功绩。他重用各方面人才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根据各民族自己的情况,进行更好的管理,并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忽必烈的失误在于:用人重才而忽视德行。
  全国统一后,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则成了。忽必烈一改过去用人的谨慎态度,采取专长专用、不问其它的政策,任用了善理财政,心术不正的阿合马、桑哥二人总理财政。心阿合马与桑哥确实是难得的理财能人,他俩上台不久,便把连年征战、耕荒商废,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整治的面貌一新,满足了忽必烈发展经济,聚敛财富的欲望。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成效不久,二人便开始结党营私,谗良陷忠,横行霸道,引起了强烈的派系斗争,结果引起元朝大乱。
  如忽必烈的选才用人之败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也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是多样性的,而造成如此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者选才用人时重才轻德。为解经济利益的燃眉之急,只要能大刀阔斧,开拓市场,财源滚滚,就可以委以重任,授予高职。这样的“人才”在创业阶段大多能收敛劣行,不露声色,一心一意开创新局面,而一旦“事业有成”,则尽显其本色,或以权谋私,或欺上瞒下,或行贿受贿,或“声色犬马”一应俱全,轻则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使用人单位永无翻身之日。
  亡国之主小档案
  身 份 元代末代皇帝
  姓 名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在位时间 公元1333年—1368年
  特 长 骑射
  迷 恋 房中术
  掘 墓 人 
  死亡地点 应昌
  谥 号 顺帝
  亡国因素 虎头蛇尾、不思进取
  用人得失
  元顺帝前期为权臣伯颜所控制,对伯颜的倒行逆施不发一言。铲除伯颜后,顺帝亲政,脱脱用事,锐意图新。但由于顺帝本身意志不坚,用人不专,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朝令暮改,无法坚持。所以顺帝的所谓“改革”,雷声不小,雨点甚稀,实效并不很大。元末吏治腐败,大小官员贪污成风,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面对如火如茶的农民起义,元顺帝惊恐万状,急命脱脱出兵镇压。脱脱不愧为元末栋梁,他调度有方,精练士卒,粮饷充足,迅速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权。至元十四年九月,脱脱调集大军,号称百万,直扑高邮。脱脱又分兵攻六合、滁州的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连遭失败,打算从高邮突围求生。郭子兴、朱元璋见大势已去,表示臣服。元军将要告捷之时,风云突变。元顺帝不辨施肥,听信谗言,临阵易帅,罢免了脱脱的兵权,使得元军顿失斗志,倏忽之间,整个战场局势出现了急剧的变化。
  顺帝罢黜脱脱之后,宰相职务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顺帝任御史大夫汪家奴为右丞相,中书平章定住为左丞相;同年四月,又改命定住为右丞相,哈麻为左丞相,哈麻之弟雪雪为御史大夫。至此哈麻兄弟操纵朝政。翌年二月,哈麻谋拥立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为帝,拟把顺帝完全架空,挂一个“太上皇”虚名,以便进一步达到篡权的目的。哈麻的妹婿秃鲁贴木儿密告顺帝,御史大夫搠思监劾奏哈麻兄弟罪恶,顺帝革去哈麻和雪雪的官职,分别流放惠州和肇州,临行时杖死。接着有搠思监、太平、太不花等人相继为相,互相倾轧。朝堂上争夺相位,宫廷内也争夺皇位。皇后奇氏屡与太子谋划,想夺取皇位,迫使顺帝内禅。元朝统治集团中枢长期陷于内讧之中,没有人能稳居相位。
  元末统治集团的混乱和腐败,根子在于顺帝父子。顺帝在位的后半期怠于政务,沉迷于宫廷享乐。宠臣哈麻、秃鲁帖木尔等引进歪门邪道,背着人带进会“房中引气之术”的喇嘛僧人,教顺帝习房中术,或消或胀、或伸或缩,号“演揲儿法” (意译为“大喜乐”),也叫秘密佛法。蕃僧对顺帝说:“陛下虽尊居万乘,富有四海,不过保有现世而已;人生几何?当受此秘密大喜乐禅定。”顺市大喜,封西天僧为司徒、大元国师。于是顺帝竟日从事于其法,广取妇女,惟淫戏是乐。顺帝在上都建穆清阁,修成几百间房,千门万户,朝朝宴会,夜夜笙歌。君臣都玩昏了,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自从脱脱被陷害后,顺帝越发无所忌惮了,终日花天酒地,为所欲为,哪有心思管理朝政?
  如果说是太“有为”而导致亡国的话,顺帝就是太“无为”了。而且他的这种“无为”简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当明军刚刚攻克通州就吓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如此一个草包,居然君临天下30多年,元朝的根基就在这种“无为”中被消磨的一干二净。

相关内容

股票抢权填权什么意思 什么...
抢权和填权出现的时机有所不同,抢权出现在除权之前而填权出现在除权之...
07-23
优质九香虫的功效与作用
九香虫,又叫黑兜虫、瓜黑蝽、打屁虫,为椿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体,主产...
07-20
股票中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是...
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是两种常见的股票投资策略,它们在选择投资标的和决...
07-19
在香港上市和在美国上市的区...
1、上市地区不一样:香港上市是在香港交易所,美国上市是在美国交易所...
07-19
银黄软胶囊的作用与功效副作...
大家好,乐天为您解答以下问题,银黄软胶囊的功效与副作用,很多人...
07-16
优质黄精的功效与作用
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属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
07-15

热门资讯

名人读书小故事大全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
名人励志故事张海迪 这是名人励志故事ppt下载,主要介绍了简介;张海迪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成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成功属于敢冒风险的人_名人故事
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_100...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
谢家华个人简历及其创业营销经验... 谢家华个人简历及其创业营销经验分享,个人简历 谢家华zappos的创始人之一, 21岁放弃读博机会做...
胡锡进的创业:可以不同意,但不... 胡锡进的创业:可以不同意,但不能说我们恶毒,记者:你怎么看待南方系媒体? 胡锡进: 我对南方系媒体很...
故事:楼梯不好走_650字 想当年在东吴大学念书时,杨绛以 洋囡囡 的绰号闻名全校。她是大家闺秀,又是个美人胚子,据说追求者有...
年度创业家之美团网王兴:长期的... 年度创业家之美团网王兴:长期的"贪婪者",王兴当初并不被认为是团购王座最有力的竞争者。即使在今年年初...
勤俭小故事――季文子_550字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
故事:一副假牙拯救世界 早在16岁,丘吉尔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公学就读时,便饱受牙病的困扰。那时母亲经常抱怨,家中大把的银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