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第一次播出,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延续时间最久的栏目之一。孙敬修爷爷与曹灿叔叔、康瑛老师、徐文燕老师、木偶人物“小叮当”和邮递员叔叔一道成为了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童年不可或缺的美好记忆。在小喇叭“嗒嘀嗒、嗒嘀嗒”的声音中,令人着迷的故事、反映时代旋律的儿童歌曲、精心设计的各种有趣的小游戏,陪伴一代代小朋友的成长。从孙敬修开始讲故事至今已近百年。孙敬修拥有的“故事粉丝”超越年龄与职业,甚至超越了国界,人数之多,早已难以计数。孙敬修是大家熟知的“故事爷爷”,也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安徒生”。
北京有两处矗立着故事爷爷孙敬修的半身雕像,一处位于景山后街的原北京市少年宫内,另一处位于东城区丁香胡同7号的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除此以外还有一处表现孩子们围坐在孙爷爷周围听故事情景的群像,坐落于孙敬修生前经常讲故事的场所之一—龙潭湖公园。1990年3月5日,孙敬修逝世。2005年11月1日,汇文一小校园里的孙敬修铜像落成。每到3月5日,汇文一小的孩子们都会给孙老师的铜像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并郑重地敬一个队礼,表达无尽的思念。故事爷爷孙敬修对于汇文一小广大师生的特殊意义源于他与汇文一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故事种子”发芽的地方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校之初是一所教会学校。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教堂附设蒙学馆成为了汇文教育的开端。学校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风霜,伴随近现代中国走过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荣辱。汇文学校曾是燕京大学的前身。 1919年汇文学校大学部与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并迁至海淀区今北京大学校址。原址只留存一个设有大学预科两年和中学四年、小学五年制的汇文学校。1960年因北京火车站建设,汇文中学迁至培新街6号。汇文小学历史上十数次更名,于2010年12月22日恢复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校名。
孙敬修从小就爱听妈妈讲故事,他在京都汇文高等小学校,即汇文一小度过了小学时光。1911—1916年,孙敬修先后就读于汇文蒙学馆、成美馆。在汇文一小的一次国文课上,孙敬修把文言文《猴子学人》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国文课张老师平时总是一脸严肃,但是这一次听到孙敬修的翻译,他竟差点儿笑出了声。看到张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孙敬修欣喜万分。这件事令孙敬修印象十分深刻,还被他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汇文一小不仅成为了孙敬修“故事种子”发芽的地方,他还从那件事以后逐渐对国文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萌生了将来长大也要做一名国文老师的想法。
1916年5月孙敬修小学毕业。他青年时代在位于卢沟桥西的京兆师范读书。1921年孙敬修师范毕业,到京西衙门口小学任教,正式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里是孙敬修教育生涯的起点。1922年,孙敬修开始在钓饵胡同小学当教员。1926年钓饵胡同小学合并进京都汇文高等小学校。后学校改名为“北平特别市私立汇文第一小学”。从小学毕业到汇文更名,历经十年变迁,再次回到汇文母校的怀抱,孙敬修感慨万千。算起来在他当小学教师的三十五年中,从1926年至1956年,孙敬修一直在汇文一小教书,一教就是整整三十年。
汇文一小在北平是个寄宿制学校。那还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那时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家远,到了周末仍然不能回家,晚上经常在宿舍偷偷抹眼泪。看到这个情况,孙敬修十分心疼。他常在周末来到学校,招呼同学们到礼堂听他讲故事。在同学们的要求下,每周六晚上在礼堂讲故事,成了孙敬修的“必修课”。孙老师的故事为这些孩子建立起了一个温暖而难忘的精神家园。这段为住宿生讲故事的经历成为了孙敬修“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的北平已是抗日热潮迭起。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北平工人、学生上街游行,商人罢市,支持抗战。中小学生也积极响应,排练抗日歌舞等节目。汇文一小在这一历史关口始终站在教育界声援抗战的最前沿。学校编写了抗日儿歌、学生学唱抗日歌曲,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北平教育局向北平广播电台推荐汇文一小的师生到电台做节目。师生们通过歌唱抗日歌曲、朗诵抗日诗歌,向更多的孩子们宣传了抗日的重要性、紧迫性。
第一次做节目那天,在位于西长安街的北平电台,孙敬修弹琴伴奏,带着孩子们学唱抗日歌曲。同行的还有鲁士琦、赵子恩两位老师。没想到孩子们表演很激动,不知不觉加快了演唱节目的表演速度。离规定结束时间还差几分钟,节目已经演完了。情急之下,编辑同意孙敬修的建议,请他讲个故事把这几分钟补上。那次孙敬修讲的《狼来了》得到了一致好评。听众朋友们就是在那天第一次听到了孙敬修的故事。那一年孙敬修三十一岁。后来,北平电台请孙敬修利用课余时间到电台讲故事。讲故事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孙敬修后来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儿童讲故事,六十几年讲过上万个故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小朋友们称为“故事爷爷”。孙敬修曾出版《孙敬修演讲故事大全》《故事爷爷讲的故事》《我的故事》等19本著作。1987年他荣获“全国热爱儿童荣誉奖”。
大舞台上的小故事
1956年,北京市少年宫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成立。那年冬天,学校正在放寒假。说是放假,实际上孙敬修利用这段时间除了备课,还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制定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一天,正在备课的孙敬修忽然接到北京市教育局的通知,请他到教育局见汪局长。汪局长说组织上决定,请他到北京市少年宫专门给儿童讲故事,做儿童讲故事的辅导员。这个调令突如其来,使得孙敬修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他对汇文一小有着深厚的感情,怎能说走就走呢?当时汪局长认真做了孙敬修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在更宽广的舞台为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时任汇文一小校长尚幸民对这位给汇文孩子带来无数欢乐、相处多年的老同事十分不舍,但为了大局只好忍痛割爱。1957年春节后,孙敬修惜别陪伴他度过儿时光阴和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汇文一小,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做了那里的辅导员。
在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孙敬修老师以对儿童无尽真诚的爱,悉心钻研了一套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方法。他那缓缓的、嗓音醇厚的声调,让人们透过电波仿佛能依稀看见他慈祥的面庞。孙敬修熟悉儿童心理和认知方式,所以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内涵丰富、光彩照人。他那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语言深受孩子们以及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喜爱。
#p#分页标题#e#孙敬修原名孙德崇。在回忆录中,他这样述说自己改名的缘由:“大家都知道,我叫孙敬修。其实,这不是我本来的名字。我的小名叫‘六赚’。听我母亲说,我上边有五个哥哥、姐姐,都没有养活,只有我‘赚’下了,所以我叫‘六赚’。父亲、母亲给我起的大名叫孙得宠。后来,我上学了,把名字改为德崇,取个号叫敬修。中国有句古语叫‘敬业修身’,我的名字和号连在一起,意思是要想德崇,必须敬修;能够敬修,才能德崇。”
孙敬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敬业修身德崇”的理想。他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光辉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汇文教育树立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孙敬修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的教育事业,念念不忘的依旧是亿万少年儿童。1986年,孙老病重,几次报了病危。他在遗嘱中要求“把出版、录音所得报酬中的一万元捐赠出来,奖励给善于讲儿童故事的人。”1990年,孙敬修再次重病住院。3月4日凌晨,孙敬修已气息微弱,在病床上给助手兼徒弟肖君写了一段话,其中只能依稀辨认出“咱爷俩为孩子们造福吧”这几个字。孙敬修的这个心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汇文教育工作者,老师们为教育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用心传递着汇文教育前辈对孩子们无尽的关爱与祝福。
孙敬修1950年5月28日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了北京市第一届文代会。他以一个儿童教育者的身份在大会自由发言时,希望与会同志能抽出一些时间,专为儿童写作。他还强调,小学生也和大学生、中学生一样,是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他希望孩子们通过观看、欣赏属于他们的电影、歌曲、戏剧、音乐、读物等作品而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幸福。孙敬修为给儿童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而大声疾呼,赢得了在场与会人士热烈的掌声。
1996年,为了纪念孙敬修逝世五周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十四集连续剧《孙敬修讲故事》,分为“我的故事”“幼儿故事”“民间故事”三个部分。这部连续剧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许许多多给人以启迪的孙敬修教育儿童的小故事。比如,孙敬修面对不讲礼貌的孩子,从不对他们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用孩子易于理解的语言教给他们具体该怎么办。孙敬修教给孩子“跟谁说话眼睛看着谁”“对别人说话声音小一点”等具体方法,这样的方法孩子能听懂,也容易照着去做。像这样闪烁着教育智慧与对孩子无限关爱的教育细节在这部电视剧中俯拾皆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细心揣摩。现在有不少刚刚来到教育战线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对如何与孩子交流比较缺乏经验。在对待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时候,只知道提出要求。在看到学生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心里很着急,但除了生硬说教,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殊不知,学生对大道理最不易接受。如果能学着孙敬修的样子,在大道理和孩子的理解能力之间,用小故事或具体的方法搭设“台阶”,孩子脚下有了“阶梯”,离大道理和高要求之间的距离就自然变得近了。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同志,孙敬修也总是注意用幽默的语言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虽然孙敬修是个“老同志”,但在年轻人眼中,他总是充满了童心,他的语言也充满了童趣。有一次,孙敬修到北京师范大学给同学们讲课。那一天孙敬修的开场白很是特别,他说:“别人发言都有个大纲,可是我呢,没有‘大缸’。搬个‘大缸’我也没东西往里搁。我今天呐,就带了个‘小罐儿’。我就把我这‘小罐儿’里的老古董给大家抖落抖落。”几句话一说,来听课的同学们立马乐开了花。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了,对孙敬修后面正式的讲课内容也就听得格外认真。
从“教育思考”到“教育思想”
当年刚刚二十出头的孙敬修在钓饵胡同小学任教期间当上了主任。那时全学校只有五十几个学生。他这个主任只管着一个老师。面对复式教学的现实情况,孙敬修不仅教语文、教算术,还教常识、美术、音乐等各种课程。“钓饵”并入汇文之后,孙敬修任学校初级部主任,教过劳作、作文,他还在高级部教过历史、地理课。
北京市档案馆2009年5月25日举行了“故事爷爷”孙敬修的3217件档案资料的入藏仪式。这些资料包括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大量的录音、图片、文字资料及六十余件孙敬修曾经使用过的眼镜等小件物品。孙敬修的助手、徒弟、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君也为档案馆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数件孙敬修生前的书法作品以及录音资料等。资料的捐赠人—孙敬修之子孙全来在将大批珍贵资料捐赠给北京市档案馆的同时,精选了孙敬修在汇文一小工作期间的多份工作记录,无偿赠送给了学校。在整理这些历史旧档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孙敬修亲笔书写的《计划》《总结》等工作材料,闪烁着孙敬修教育智慧光芒的诸多教育思考通过这些资料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份档案显示,孙敬修曾在1950年第二学期,在依据北京市文教局的指示和总结前一个学期经验教训与同仁们的意见基础上,为学校制定了《北京市私立汇文第一小学校一九五〇年春季教学计划》。计划分为“确立各种制度”“教学方面”“领导方面”“卫生方面”等。其中“确立各种制度”的计划包括,每两周一次商讨具体工作的教导会议、推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级主任、课外时间照顾学生、同仁之间互相观摩教学并交流经验、全体同仁出席的“朝会”及“周会”等制度。《计划》十分重视可操作性,如在全体同仁出席的朝会计划部分,孙敬修除了制定“全体同仁出席”的要求,指出“听到各种报告以便统一领导”的目的,同时对“朝会”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说明:“每天除去校长或教导主任报告外,由卫生部每周讲卫生常识一次,其余的日子由同仁讲述五爱的思想。”在《计划》的具体说明中,既指出了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又考虑到学校的住宿学生在卫生工作方面的特殊重要地位,同时不忘在繁忙的工作中常抓意识形态工作、统一同仁的思想,更好地为学生的教育服务、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把控思想引领的方向。
孙敬修钻研业务的同时,还精心钻研教育的艺术。与青年教师谈到对学生的教育时,孙敬修认为:“只有爱不行,还得有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学习、钻研、实践中获得。”孙敬修在教学计划中提出制作教具的要求。他建议:“除了学校有的教具以外,在可能的条件下,由同仁与学生集体做一些各种挂图以利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美术课教学的任务,孙敬修设计、绘制了大量的范画、美术作业示例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有一幅以“锻炼身体好好学习”为主题的美术作业范画是孙敬修亲手绘制的。图中两个正在做操的小人双臂展开,正在做侧平举的动作。这两个小人一个身体向左,一个身体向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身后手绘的背景色彩完全一致。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奥妙就在小人上下半身的连接处。孙敬修在这个“做操小人”的腰部位置的纸面横着开一个小口,将一个绘有小人上半身的小卡片按人形轮廓剪下来。小人T字形的上半身延伸出一段长柄。把这个长柄插入小人腰部的横口,再用手从这幅图的背面以小人的腰部为轴,左右来回摇动那个长柄,小人的上半身就“活动”起来啦。这个小人真像是在锻炼身体一样,让他向左就向左,让他向右就向右,有趣极了。
#p#分页标题#e#孙敬修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份经孙敬修手绘后油印的《一年级算术测验》小卷子上,第一道大题的题目要求是“看图做加法”。就是这样一张在那个年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卷子,还是呈现了孙敬修注重学习兴趣培养的几个小细节。在第三小题中,画面左边有五个小人,右边有三个小人。这道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人的数量,列出5+3=8的算式。孙敬修原本可以在右侧画上和左侧站立姿势相同的小人,但为了增强趣味性,也为了把“又走过来”三个小人的题意表示得更清晰,孙敬修在绘制那三个小人的时候,采用了动态的设计,让小人呈现朝向原有的五个小人跑去的姿态。这样的图片会使孩子们在审题的过程中,一看就明白。到了第六小题,一个个手拉手走来的小人极具表现力,形态各异,真是充满了童趣。这样的设计符合一年级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认知的规律。孙敬修在细微之处体现的对儿童心理的关注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体会、认真学习。
在日常工作中孙敬修非常注重工作方法的改进。孙敬修建议同仁在课堂上选择详细的、丰富的、生动的内容来讲解。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孙敬修后来在“小喇叭”中讲述的许许多多充满智慧和带给人启迪的小故事具有语言生动通俗、人物形象准确鲜明、故事意境情景交融的特点,与他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方法一脉相承,关联紧密。这体现了孙敬修基于大量教育实践的对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的研究。
对于改进课外活动的办法,孙敬修提出:“由同仁分担组织各项活动,使学生会配合着进行,于适当时期举行唱歌、演讲、作文、画画、写字等比赛。定期举行晚会,星期六为住宿生举行故事讲述会。”为了能给住宿生把故事讲得更好,孙敬修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常于课间留心倾听学生之间的谈话,了解儿童语言的特点和他们习惯的讲话方式。他还在休息日听评书、遛地摊,积累故事素材。为了检验自己故事讲述的效果,在学校通过广播回放他讲故事的录音的时候,孙敬修就借着窗缝观察孩子们听故事时的神态和注意力是否集中。那个时候,晚间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更成了孙敬修的家常便饭。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与全国广大听众朋友在电波中相会,有谁知道,那一个个纯朴而深刻的故事都是经过多年“打磨”方才“修成正果”的呢。
1947年4月4日,时任北平市长何思源应何鲁丽、何鲁美两个女儿的请求,一起到汇文一小看望孙敬修老师。何思源先生给孙敬修赠送了“儿童导师”的题词,并在操场上给全体师生讲话。北平市长的到来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汇文一小有个会讲故事的孙敬修老师。这一天是那个年代的儿童节,这一题词是市长送给孙敬修,也是送给汇文一小的一份儿童节礼物。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废除了旧的儿童节。遵照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所做的决定,将6月1日作为新中国的儿童节。
孙敬修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教育思考逐步形成了一套面向儿童的教育思想。他重视成人行为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平等、对儿童讲信用,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以兴趣为出发点为青年教师提出工作的努力方向。孙敬修曾在一次给北京汇文中学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将他的教育思想归纳为六方面:一是首先要教学生爱,这比要学生怕要好,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要有笑容,着装要整洁;二是对全班同学,不分男女,不分美丑,不分大小,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这样同学们才能尊重你;三是对同学说话要讲信用,说怎么办,就一定要做到;四是讲课要根据儿童理解能力,说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声音大小快慢都要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随时注意他们的反应,随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五是要用鼓励,少用打击,对个别学生可以单独处理,不影响全班学习时间;六是教学不同的科目,要多几种方式,利用同学们的求知欲,上好每一节课,也就是人们说的寓教于乐。
孙敬修之子孙全来2009年9月3日来到汇文一小,看到学校所总结的“孙敬修教育思想”很有感触。孙全来在写给学校的留言中表示:“我衷心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能从中受到启迪、教育,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孙敬修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七个年头了,但他的教育思想从未离开过汇文。孙敬修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汇文师生,他那风趣幽默、充满童心的故事时时回荡在汇文人心里。在汇文一小,孙敬修所开创的故事文化早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张靓丽名片。在汇文教育的沃土上,老故事常讲常新,新故事不断续写。老师们会牢记孙敬修老师的嘱托,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让汇文的孩子们在故事中长大,在故事的启迪和激励中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