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马慧娟是位地道的农民,和其他农民不一样的是,她爱读书、会写作,在网上发表了百万字的作品,还出版了5本书,被称为“拇指作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她履职的重点。
20年前,得益于政府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马慧娟一家从260多公里外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种田、养牛和打工成为她和移民村妇女的生活常态。对于马慧娟而言,劳作之苦算不了什么,真正难以忍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2010年,马慧娟尝试用手机在QQ空间里写随笔,开始了一边劳作一边写作的生活。10年间,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按坏了13部手机,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她也因此打开了一扇联通世界的窗。
全国人大代表 马慧娟
我从我的自身,我就觉得人是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去成长的。那么你要成长,你肯定说要去通过跟人交流,要去通过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我就觉得文化可以承载起这样一个使命和责任
书本和写作改变了马慧娟的命运,她先后当选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和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后,马慧娟回到玉池村,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她希望带动更多农民读书识字,让他们看到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 金雪萍
改变大得很,我去年还给红寺堡拍了一部微电影,还得了一等奖,我很高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 苏发
给我们老年人办这个读书社,变化大得很。我们识了好多字,走哪车也能认得,接孙子也能刷卡,也能签自己名字,取个药也会签自己名字了。那会儿连名字也不会,这会儿识了字,好多了。
付出取得了成果,但马慧娟履职的步伐没有停歇。近两年,她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村普及,可不少农民却难以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于是她又提出加强贫困地区成年人教育,进行“二次扫盲”、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2019年,马慧娟将心中酝酿10年的中国农民移民搬迁故事写作成书,讲述了10多个小人物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惊喜,再到脱贫致富的曲折人生。
全国人大代表 马慧娟
这也算是我履职的一部分,去年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我自己也比较关注这一块的问题。那么从我个人来说的话,我就觉得我个人就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个见证者,然后我就根据我的一个村庄,那么写了一本报告文学,叫《走出黑眼湾》。
在马慧娟看来,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对于做好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非凡。今年两会前,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发现很多乡村虽然建设了文化阵地,却缺少专门的文化协管员;有些乡村虽然有专人专干负责相关工作,却因待遇过低,难以激发相关人员积极性,文化阵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对于这些问题,马慧娟进行了认真思考研究,今年,她将带着新的建议走进全国两会会场。
全国人大代表 马慧娟
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这样一个建议。那么我希望,因为这几年你看高校也是大量的毕业生,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聘任制,给他们相应的报酬,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然后让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挥它最大的作用,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不仅来参与文化活动,那么更多地把它做成一个对网络的培训,包括一些基础技能的培训,包括引导孩子来读书,包括做普法的宣传,包括做政策的宣传,真正把它用起来。
新华社记者刘海、卢鹰、谢建雯银川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