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校园变美了,家乡变美了,蒙城变美了。”
他是时光里的雕塑师和追梦者。
8岁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花匠!他认为:“花匠是天下最美丽最崇高的职业!”从那时起,一粒梦想的种子发芽了。在追梦的路上,“花匠精神”成为了实现梦想的“底肥”。追梦的过程,是美的历程:校园变美了,家乡变美了,蒙自城变美了。他是来自中国石榴之乡——蒙自市新安所的花匠高光明,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具有“花匠精神”的追梦者。
三百余年石榴老桩。
108公斤书籍做“底肥”:美了校园
“当时听说蒙自师专(现已更名为红河学院)招园林师,我辞去了新安所镇副镇长的职务,去应聘花匠。经过专业的考试和层层选拔,在90多名应聘者中,最终以最高分的成绩被录取。”那是1992年6月,29岁的高光明,放弃了人人眼中有着光明前途的政府官员不做,去应聘一名花匠。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同事、朋友苦心劝解。最终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这高光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人栽花给他看他不看,非要栽花给别人看!”虽然引起一片哗然,却阻止不了高光明追逐他的“花匠梦”。
当上花匠第二天,正逢蒙自街天。高光明做的第一件事:骑着自行车去城里逛花鸟市场,用仅有的3.5元买回一株桃桩。回到家爱人一听他上街连米线都没舍得吃,饿着肚子就为了买一截老树疙瘩,心疼道:“用来凑火柴头还差不多。”但时光见证了奇迹,14年后,那株被高景明命名为《枯木逢春》的桃桩,在省城昆明参展获铜奖,有人给价3600元。他问爱人:“卖不卖?”爱人急道:“不卖不卖,赶快带回来。”此后,高光明家添了一幅生活美景:每年春天,桃花开时,爱人都会在花桩旁织毛衣。
种花是需要底肥的。高光明的“花匠梦”以108公斤园林书籍做“底肥”,为他今后的追梦路打下了好基础。
“当时有个便利条件,学校的图书馆有18万册图书,其中一个架子上全是园林书籍。我买了个牛仔包,每次能装11公斤书,每天下班我都会借一口袋书,背着就往家走。从世界园林史到中国园林史,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啃专业书本了,有时午睡前也要翻翻书,我算了一下,共108公斤。”一头扎进书堆的高光明,用他的话说,是“小娃儿掉进了糖厂里”。
四年半的花匠工作,高光明最大的收获是满脑子的盆景和园林知识。更大的收获是,学校领导在1200多名师生的大会上说:“蒙自师专从高光明来的那一天开始,就一天比一天变漂亮了。”那一年,蒙自师专首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
高光明在雨中给桃桩培土
2000公斤石榴增底气:美了家乡
高光明除了在学校潜心修炼花艺栽培功夫,却也不忘家乡石榴产业的发现,带领新安生态农业研究会的乡亲们,共同研习石榴栽培技术。
1997年,由于家乡石榴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光明重回新安所镇任职,和往日的同事一起,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水果的产量,修剪技术占七分,病虫害防治管理占三分。技术培训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高光明亲自上讲台给老百姓授课,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修枝。从1997年6月8日开始到2000年,新安所的石榴从亩产几百公斤达到了2000公斤左右。
除了石榴产业,高光明还心系古石榴树的保护,石榴文化的传承:“我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我家在大新寨的果园中,曾有棵石榴树,所产石榴用马驼有27驮,可想产量之高。但心痛的是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古石榴树越来越少了。”2008年,高光明从新安所三角海(地名)买回一株老石榴桩,经过专业人士评估,这株老石榴树桩有三百余年历史。经过高光明精心打理,如今老桩依然生机盎然。
桃桩盆景
“14法”移栽大树:美了蒙城
时光回溯到2001年6月,高光明首任蒙自县园林局局长,这是“花匠梦”的华丽变身。戴着草帽,捲着裤腿,经常风风火火穿行于大街小巷的高光明,虽然升职了,却被大家戏称“草帽局长”,他依然从事着最接地气的花匠工作。
2003年是最苦的一年,当时州府搬迁到蒙自,为了抓好城市绿化工作,他奔忙于蒙自城的大小工地,每次给家人打电话说的都是:“我今天不回家了。”当时的高光明至少有4个月的时间,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
州府搬迁后,蒙自突然变美了!而高光明正是这个大型盆景的造型师之一。整个城市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外出读书的孩子回来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银河路北段移栽354株棕榈树,病死1株,那1株都是成活之后病死的。”这是花匠高光明的草木之心,每一棵树木的存活,他都记在心上,视如珍宝。
“移栽大树,我总结了‘14法’。靠着对盆景艺术的理解,把一个小盆景无数倍放大,构图就成了蒙自城的园林景观图。”
“整个蒙自城,高光明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人了。”这是同事们曾经给他的评价。他并不否认,乐呵呵地承认:“过程很辛苦,但是很快乐。每一棵树的成长,都是成就,每一个工程都是一件艺术品。”这其中艰辛的过程,包括他多年的辛苦工作和积劳成疾,然而对一身的病痛,高光明都笑呵呵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带过。
2009年,蒙自申报云南省级园林城市。“市政府真会选址,恰好选在森林边。”省建设厅专家组纷纷赞叹,殊不知人们口中的这片森林,竟是来自鸣鹫镇杨柳井的“移民”。
蒙自的大树移栽成活率,十年保持在96%以上,在云南省保持前列。蒙自呈现出大型园林景观城市的靓丽容颜。
春雨中发芽的石榴老桩
五十载初心不改:绿了春风
时光如梭,从8岁时播下那粒梦想的种子,到现在已是五十载春华秋实。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诞辰。高光明以一株云南尖叶木樨榄盆景作为意义非凡的百年献礼。他为盆景命名为:《百折不挠》。取意来自风雨无阻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和中华民族昂然向上的民族精神。
#p#分页标题#e#时光来到眼前时,已是2021年立春后第五日。在春雨中。高光明家的楼顶盆景园:那株三百多年的石榴老桩正在发芽;桃桩老枝又绽开了花骨朵,春节准备送去过桥米线小镇参展;那株《百折不挠》尖叶木樨榄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它已为高光明在盆景界斩获多个大奖。
退休后的高光明,依然乐呵呵做回他的花匠工作。每天打理打理盆景,写写字,成为了目前最快乐的事。这不,记者才从楼顶拍摄完他的丛林春晓图,他已给桃桩培完土,洗净手,在书案上摆开了笔墨纸砚。
“见证千秋中国梦,放飞万朵女儿红”
写的是楷书,泼墨如画,逸兴飞扬。正是:春风词笔题春晖,锦绣蒙城尽成堆。(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