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在这两种政策中,凯恩斯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财政政策是政府当局的主动性行为,而货币政策则要经过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欲望再影响它们的支出,其方式迂回,效果较差,更因为在危机时期,人们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很可能进入到流动性陷阱,从而无法对国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
弗里德曼则坚持剑桥的经济学传统,他主张依靠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取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预,这就实际上淡化了财政政策的作用,而突出货币政策的效果。他反对凯恩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他认为这种政策充其量只能在短期中增加产出,而在长期中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不仅于此,因为经济运行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倾向,而管理层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判断和决策,以及政策生效都有一段时差。从而不是“熨平”,而是扩大经济波动的幅度。所以弗里德曼则主张采取“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不管经济运行处于什么状态,货币供给都按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增长。这就能给经济提供一
个稳定的金融背景,避免凯恩斯学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扰乱,从而抵消经济体制中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动荡。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比较
(1).关于考察对象
费雪的数量方程式已将古典理论中货币代表物金币排除在外,同时开始注意存款通货。凯恩斯较为明确指出,他说的货币就是现钞和支票存款。而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已是较大口径的M2 。显然,随着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考察对象已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这本身说明货币需求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
(2).关于考察范围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宏观总量上考察货币需求,而从剑桥学派开始,货币需求理论的思路就转向微观主体行为的持币动机,从而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考察的范围。
(3).关于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分析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阐明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剑桥学派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成比例的,且不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预防成分同收入成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上述看出,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伴随着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分析的深化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