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能将他们画出的东西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象征期了。这个时期孩子们作画还不会依照现实存在的事物,而只是依照事物在他心中的感应程度。辅导这个时期的孩子作画,老师尽量不要做作画的示范,更不要用自己的成见去影响他们。例如,不要向孩子们强调太阳一定是一个大红圆块、外加光芒的东西,树干一定是褐色的,树叶是绿色的,等等。因为小孩依此照画,会养成概念化的习惯。最好带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有切身的感受,把活生生的感受画出来。这时可指导他们用水粉颜料和油画棒混合作画,使之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色彩潜能。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璀璨的文化宝库。从岩画到现代艺术;从民间美术到学院正统美术;从艺术主流到边缘艺术;从宗教信仰到普通生活。这其中攘括了许许多多带着美术这个身份的艺术样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艺术特点,做孩子的倾听者和陪伴者儿童美术教育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不应是简单的你教我学的关系。孩子的想法总是奇奇怪怪,经常会超出你预想,用预先做好的课件一成不变的教孩子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一个好的老师应学会根据孩子的想法和特点顺势引导,而不能强行让他们按着你的要求来。哪怕是在一个相同的主题下,每个孩子也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尤其是创作的课程内容。做好这些,老师就需要躬下身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以及规律特点,根据他们不同年龄和性格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向和引导方式。在儿童早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应学会把主体让给孩子,充分发挥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自己成为孩子身后的扶持着,而不是领跑者。以大人的思路和预设,一厢情愿地单向度地去教孩子,必然会使老师和孩子处于完全不同的跑道上。即使老师想尽办法让孩子跟着你处在同一个跑道,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可想而知。应当学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特点和情况顺势利导,用想当然的设计的课件照本宣科,让孩子照猫画虎的方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先入为主的课件教学往往和孩子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并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教育下,孩子被动地跟着学,失去了更多的主动性,失去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儿童的自我属性。
/>
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写实体系中形象、透视、光影、空间等因素不可能有较好的理解与表达,他们的真实世界里更多呈现的是他们的想象,他们对形象的特有认知、他们对看到事物的主观概括。作为美术教育、文化传承、心智培养目的的美术学科,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到底能参与什么?作为老师我们能干什么?画画、手工、欣赏?这样的分类,似乎约定俗成,这很不具体,也很不明确。材料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对儿童的艺术表现,以及绘画兴趣产生影响。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它的属性当你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就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儿童画出更具有表现力的作品。首先、绘画材料的质量,影响儿童绘画的数量、质量和丰富性。笔在使用时是否太大,纸张是否容易上色,胶水是否可以轻松粘连物体,等等的来自于材料的问题是否你会注意。其次、当材料的大小不一样时,当要选择何种颜色来画画时,当材料很新奇没有尝试过时,材料就会制约他们的绘画内容,风格以及绘画行为。如:对于那些好动、易燥的儿童太大的纸会使他无法完成作品,对绘画厌烦,无趣,反之好静的儿童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运动和游戏行为,可以表达更多细节。第三、材料可以调节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心理状态。同时材料有足够的多样性会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进行创作的表达欲望。当然不当的引导,滥用材料会使儿童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探索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爱惜材料的学习习惯,了解尊重材料的重要性是美术活动重要的一步。
/>
因此,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的画画、手工、欣赏的分类。如果把幼儿美术看成是孩子的游戏,那么这该是个“月光宝典”,这个月光宝典中该有具体明确的项目。其次我们的学科语言需要从具体的美术形式中去剥离元素,那么,我们必须清晰而广泛地收罗到从古至今美术文化的领域,必须知道这个领域中具体的纲目,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当”。中间类画笔:指的是油画棒、蜡笔和彩色粉笔这类棒状的画画工具。这类材料可以大块的涂色,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对大孩子、小孩子来说都比较适宜。它的缺点就是不适宜画细节,但是它可以上下层涂色,这就比硬笔更适合不大不小的孩子。
孩子学画的过程中哪怕画了很多效果漂亮的画,但如果没有解决或涉及上述方面的能力培养,根本上说是失败的,只能算是得到了暂时的一杯水,而失去的却是潜在下面的一片海。
具体描述出学科的门类,这样会明确到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显然,这样的基本功训练,放在早期的儿童绘画实践中是没有效果和意义的,因为它需要很多理性的理解和不断的重复性实践,不是孩子那个年龄段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自作聪明地发明了认为适合孩子的简化版的基本功:简单化卡通化后的简笔画,让孩子反复照着画,练习所谓的基本功。这种方法,孩子学起来容易很多,不能说没有用,但带来的负面作用却更大
想象力和创造力基本上是每家美术机构都会进行宣传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以孩子为中心是教育宗旨,但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以版画为主的,以绘本为主的,以国画为主的,以综合材料为主的,以英语教学为主,以油画为主、以动漫为主、以陶艺为主等等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别人都想到了。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些特色中在寻找细分特色,以细分特色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去达到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的目标。每一个教育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制定出不同的营销方法和运营方法。但是最后还是需要我们做好课程质量和课程服务,只要做好这两点,学校的的招生都不会很差,希望我们的机构能在自己的教育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找准找到自己的营销方法。仔细思考起来,会很广泛很丰富,如:
源自民间的:剪纸、皮影、编织、捆扎、印染、玩具、陶塑、饰品等;
#p#分页标题#e#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教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多么高的文化和知识,也不需要多强的专业知识,在儿童美术教师的队伍中,普遍缺少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很多一线教学老师起码的美术史知识和美术常识都不懂,更缺少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正确理解,很多时候他们是一厢情愿地给孩子灌输他们认为的简单的知识技能也许,他们很认真很努力,他们努力地告诉孩子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太阳是红色的,他们努力地教孩子小鸟的头是圆的,身体是椭圆的,眼睛是圆的,嘴巴是三角的,腿是两根直线他们认真地告诉孩子画人物头要画成圆的,五官是三庭五眼的比例,他们努力地教孩子把石膏圆球画的尽可能的圆,尽可能地排满整齐的调子他们把教孩子画画等同于教他们列公式,他们给了孩子太多的标准答案,省却了孩子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们不知道儿童的绘画需要的恰恰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多样的表达和解读,需要的是自由的想象和鲜活的感受有时候无知并不可怕,因为你知道自己不会,起码不会误导别人,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自以为懂,则一定会误导孩子有时候,瞎作为还不如不作为!源自学院艺术的:线描、色彩、水墨、版画、设计、雕塑、装置、立构、包装、波普拼贴、服装等;
/>
做好一个儿童美术老师,更多时候不是去教孩子什么知识和技法,而是在一定方向和目标下,在尊重孩子特性的基础上,发掘引导孩子释放和发展潜能。应更多注重引导和激发,更多注重发现和保护,更多以孩子为主体,给他们更为自主的空间,充分释放出孩子自有的特点魅力,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最好的方式。具体来说,老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大的方向,设置适合的课程体系和表达场景,在孩子自主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提供他们必要的技术指导,在需要知识点的地方及时灌输,为他们提供审美方向的引领。而具体绘画的过程,要多放手让孩子们更多一些自主的空间!源自宗教艺术的:壁画、面具、镶嵌等。
/>
/>
课程设置的着眼点都趋向明晰的实用性。美术学院的模式不再是教条化的板块,学术思想越来越宽广。只要有条件促进专业水准的提升,能推动整个社会操作效率的递进。学院内与此相关的种种学术实验的本身必然会把实验的责任转化到学院体系的创造上,对此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学院扮演的角色只是在美术品味的宏观把握上提出“赞成”或“反对”教学创作科研和实验性学术的倾向而已。我觉得以上提到的这六点就可以大致体现出日本美术教育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也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学生的创作方法也非常多样。像这位学生的作品是当下美术院校比较流行的风格这些科目还可以细分,当这些科目明确地呈现在我们的头脑中时,这会是一个灿烂的景象,对于我们的教学,也就拥有了学科元素的剥离与应用。
艺术家独立工作坊。艺术家独立工作坊之所以好,是因为艺术家本人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艺术史知识,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他能够真正培育孩子,让其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欣赏者,且让学员对所学知识抱有较高热情,能够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但美中不足在于,一个艺术家的单打独斗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匮乏。并且有教育资金链条断裂的可能性,使得教育体系不完整。由于艺术家性格的不同,可能有些艺术家本身也不适合跟孩子打交道,所以在送孩子到艺术家独立工作坊前,家长的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少儿转型拓展学段(9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学习学绘画的关键期,他们通常会因自己“画得不像”开始感觉到挫败,想放弃。面对“转型期”儿童,他们正处在从“画我知道”到“画我看到”过渡。重点在于帮助儿童“看到”。 少儿艺术拓展学段是童画在探索“转型期”艺术培训的一大创举,她一方面系统地帮助儿童学会观察,学会“写实再现”,满足儿童对“写实性再现”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水墨画、油画、版画、动漫、绘本、设计等专业课程,扩大儿童们的艺术视野,引导他们介入一些未知的艺术领域,以此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评价和审美。从而消除焦虑,保持持久的绘画兴趣,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评价和审美,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