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松博文,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尤其是现今五六十岁的人更是亲眼见证了那一时代。20世纪60年代,大松博文实践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训练方法,创造和运用了勾手飘球、侧倒滚翻及双手前臂垫击技术,以所谓的“意志排球”在国际排坛独树一帜。他以“魔鬼式”训练法带领日本女排创下了世界女子排坛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更使日本女排赢得了“东洋魔女”的美誉。
20多年之后,我国煤城七台河市杀出一个短道速滑教练,以“魔鬼式”训练法培养出张杰、杨扬、王濛和王伟4位世界冠军,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从1984年七台河市体工队组建至今,经他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17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体坛的“大松博文”,他叫孟庆余。
不幸的是,2006年8月2日上午,55岁的他为了赶一场冰上训练课,在从七台河返回哈尔滨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滑冰事业。
倭肯河水在呜咽,七台河市民在哭泣。
2007年7月30日上午,孟庆余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城长江大厦为省体工队教练员运动员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与会者个个热泪盈眶。
2007年8月1日,这个报告团在北京先后为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和备战奥运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了两场报告,与会者无不泪湿衣襟。
人们忘不了这位冰上英雄。
2006年8月5日上午,是七台河市送别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孟庆余的日子。一个家徒四壁的人,一个只穿运动服的人,一个把运动当做生命的人,匆匆地走了……
孟庆余的老伴韩平云哭着说:“庆余,你平时喜欢穿旧运动服,这回儿给你换身新的吧!我知道你穿别的衣服不舒服。”
世界短道速滑冠军杨扬因当时正在国外没法赶到恩师的告别现场而特发来唁电,并委托母亲代她送别恩师。
王濛惊闻恩师出车祸身亡的消息后痛哭失声,给恩师发来的唁电催人泪下:“尊敬的孟老师,至今我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您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您这一生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我们的身上,因为有了您,才有了我这个冬奥会冠军。我还没来得及用我的行动来报答您,您就离开了我们……”在告别仪式上,王濛的父亲流着眼泪代女儿给其献上一束鲜花。
孟庆余简历
孟庆余,1951年8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69年1月,到七台河矿务局新建煤矿当采煤工人。1974年5月调到七台河市体育局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被评为国家高级教练员。曾任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副处级调研员。2006年8月2日,因公出车祸去世。
孟庆余先后为国家和省培养输送了世界冠军张杰、冬奥会冠军杨扬、王濛等数十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从1984年七台河市体工队组建以来,孟庆余带领他的队员们共获得国内外比赛金牌300余枚,获得全国冠军的运动员达百余名。
在30余年的勤奋工作中,孟庆余多次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公仆,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孟庆余在指导冰上训练。滕玉君摄
艰难困苦无所惧因心中有个梦想
孟庆余从小便喜爱滑冰,曾获得哈尔滨小学生比赛第三名和中学组冠军,那一刻便在心中埋下了冠军梦想。
1969年,孟庆余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来到七台河当上了一名采煤工人,背包上那副闪亮的冰刀格外引人注目。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但他对滑冰的热爱却依然。在冬季,离矿井不远的倭肯河河面成了他滑冰乐园。机会来了,他代表七台河参加地区比赛夺得冠军,一时名声大震。他的才能引起市体委的重视,1973年,在井下挖了4年煤的他,如愿以偿地调任市体校任速滑教练。他说,自己难圆冠军梦了,那就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圆吧。
当时的速滑场地是一处破旧的田径场,他的办公室和队员们的宿舍就在田径场室内球场看台下。与其说是房间,倒不如说是四面透风的仓库,晚上躺在屋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冬季因为没有取暖设备,墙上成天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孟庆余领着小队员们自己动手修房子、盘火炕、办食堂、浇冰场。老孟以队为家,没炊具,从家里搬来锅碗瓢盆;缺吃的,就拿自己的工资买粮、肉和蔬菜;少器材,家里准备打家具的红松板料正好做滑板;连结婚时亲友送的穿衣镜也搬来帮队员们校正姿势。
最艰苦的是浇冰场。孟庆余每天凌晨2时就得起床,这是冬季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足以冻结任何激情。他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牧羊人穿的大毡靴,将自己围得严严实实,先灌满水箱,然后拉着铁爬犁绕着冰场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浇。当完工皮手套透湿,手冻得又红又肿,溅湿的衣服袖子早冻成冰盔甲,走起路来哗哗作响。天亮时他还要检查一遍冰面,并用雪把冰面上的煤灰擦净了……
从1984年起,为提高重点队员训练强度,孟庆余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到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训练,一年有10个月不在家,这样的训练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头几年为了节省经费,他在附近租用的是只有16平方米的地下室,同时他既当教练员又兼任采购员、炊事员、辅导员,除了辛苦之外,自己往里贴补了多少钱他也说不清楚。
由于居住条件太差,好多队员身上生了疥疮,孟庆余用自己的工资去买药给队员们治疗。小队员王伟家经济困难,连一双新冰鞋也买不起,孟庆余自己掏钱给买了新冰鞋。当时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场地很紧张,各个训练队要按时间排序训练,七台河队经常被安排在夜里训练,当队员睡得正香的时候,一直未合眼的孟庆余把大家叫醒。一位老队员回忆说:“孟教练精力特充沛,尽管膝关节有病,发病时双腿肿胀发亮,连穿冰鞋都困难,可是一到冰场上,他什么都忘了。”
“我那时候年岁还小,只觉得孟教练做的饭菜特别香。”我国著名运动员杨扬回忆起跟随孟庆余在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的那段时光感慨地说,“现在回忆起来,教练为我们付出的的确太多了。”
七台河是座煤城,运动员大多来自矿山和农村困难户,有的还出自单亲家庭。孟庆余说,这些孩子身上寄托了家庭的全部希望,虽说不可能每个苗子都成材,但好苗子决不能毁在我手里。”“当年孟教练一家三口挤在客厅里,把卧室让给我住,这一住就是大半年。”当年15岁的赵小兵把一切看作理所当然。多少年过去,出身贫寒的她才体会到教练的苦心。“孟教练还经常买牛肉、鸡蛋给我补充营养,他自己的孩子那时还小,眼巴巴看着我吃!”她说。
为了节省经费并让队员们穿着合脚,多年来孟庆余都是从厂家订做冰刀和冰鞋,然后根据队员的脚形一只只改造。可别小看这磨冰刀、修冰鞋的活计,队员穿上鞋往冰面上一站,孟庆余就知道这鞋合不合脚。
#p#分页标题#e#2005年8月,小队员们不知从哪儿知道了孟庆余的生日,大家凑钱为他订做了一个大蛋糕,上写着“教练辛苦了!”的字样。当孩子们突然捧着蛋糕、唱着生日祝福时,孟庆余一时泪如泉涌。平时很少喝酒的孟庆余,那天喝醉了!
“魔鬼教练”抓训练开创独特训练法
“因为我小时候基础打得好,所以现在能够承受大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后来成为世界冠军的王濛感慨地说,“因为训练苦,当年很多小队员背后都叫他‘魔鬼教练’”。
“脚底下踩严了”,孟庆余训练时最常喊的是这句话。在他看来,身体机能是基础,运动技巧是关键。按常规,速滑训练每节课滑冰1万米。经过实践探索,他借鉴游泳等训练方法,总结出了“体能渐进加量法”,在运动员身心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使运动员逐步达到了每节课两万多米的训练高峰,队员的心肺机能大为提高。
“运动员首先应该是个英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腿不打哆嗦,敢比敢胜!”孟庆余认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体能一样重要。为了给孩子们练胆,他甚至想出“跳桥”的招数。
当时倭肯河上有一座距河面七八米的拱桥,孩子们不敢跳,他就用激将法,激将法不行,他就亲自做示范。经过多年实践和学习,孟庆余总结出一套“高、精、尖、准、狠、细”的独特训练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运动员的成才周期。
在夏季体能训练时,他组织运动员进行自行车长途拉练,他骑着自行车领骑,为孩子们做表率,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沟里的水,任凭道路崎岖,风雨无阻。有一回,他因过度疲劳连人带车摔到路边深沟里,手臂划出半尺多长的大口子,露出了骨头,鲜血直流,吓得孩子们直哭,可他缠上绷带照样在前面领骑。
现任七台河队教练员的马庆忠回忆说,孟教练的训练狠劲我是领教过的。在寒冷的冬季每天凌晨4时,他就会准时叫醒我,进行45度坡120米的往返跑体能训练,2个小时后回队里吃早饭,9时又开始上冰上训练课。那时我们的训练强度非常大,每天上午要完成每圈400米、每组20圈、共计3组的速度滑冰训练,要求每圈用时必须在36秒5以内。“有一次,由于我在滑最后一圈时超时,以至于被罚了一个又一个20圈,最后,冰场上就剩下我们俩了,一直到下午1点多钟我们才回驻地。”
1987年,孟庆余根据国内外冰雪运动发展的趋势和七台河的实际,提出把速滑队训练转向,因地制宜专攻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有人觉得没把握,表示反对,他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在市体委领导的支持下,终于集体转向专攻短道速滑。事实证明,这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决策,奠定了七台河冰上运动良好的发展前景,打开了成功之门!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七台河形成了“学习、生活、训练”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形成了严把“选材关、训练关、输送关”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基点校、基础班、重点班”一条龙培训模式。稳固的塔形梯次人才结构,为层层选拔优秀短道速滑人才储备了为数众多的好苗子,开创了小城市也有大作为的典型范例。
为了缩短周期,孟庆余创造了“阶梯式”培训方法。就是把初级训练放在七台河,由成绩好的队员组成重点班到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进行训练。这样,学生训练时间每年延长到了9个多月,极大缩短了运动员的成才周期,使运动员在较小的年龄就具备了高超娴熟的技战术水平,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七台河这座小城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国际比赛的起跑线。
要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必须选到好的运动员苗子,选运动员就成了基层教练员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了。为此,孟教练每年都要跑遍七台河大大小小学校,其中探访偏远农村学校最艰苦,什么拖拉机、马车、运煤车遇见啥坐啥,还经常走上几十里山路,饿了吃点饼干,喝一口凉水,三餐并做一餐吃。
1993年3月28日是孟庆余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的弟子张杰在北京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中,打破女子3000米接力世界纪录。喜讯传来,孟庆余兴奋地跳了起来,他的运动员终于实现了世界大赛冠军的梦想。
喜讯连连。被称为美女冠军的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第十九届冬奥会上夺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两项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季项目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6年都灵冬奥会女子500米冠军得主王濛是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的后起之秀,目前已成为年轻一代选手中的领军人物;还有,王伟连续两次夺得世界杯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人们将这批英才称作“孟家军”。实际上除了这些世界冠军选手外,孟庆余为省和国家队不停地输送着血液,孙琳琳、刘秋红、于红等新秀相继涌现。
出一个人才,或许被人视为偶然,可是出了一批冠军和优秀选手后,人们则心悦诚服了。2002年,有人出100万元要挖走孟庆余,可他最后还是留在了家乡。
身价百万的教练家徒四壁的“富人”
结婚后,孟庆余一心扑在他的速滑队上,家里挑煤、劈柴的活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韩平云曾为此两次流产。在韩平云第三次怀孕即将生产的时候,孟庆余要领队员到佳木斯参加比赛,本来说好了他留下来陪着妻子,可是队员一走,他又不放心了,把妻子委托给岳父岳母就去了赛场。
从1985年孟庆余带队在哈尔滨训练开始,他每年都有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不在本市,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妻子一个人承担。有一年,妻子和儿子煤气中毒,单位领导命令他火速赶回七台河,看到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妻儿,这条铁打的硬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流着眼泪大声呼喊着妻儿的名字说“我回来了……”。
孟庆余的儿子在哈尔滨读书3年,孟庆余没有去过学校。他的儿子说:“爸爸只想着他的队员,不想我和妈妈!”韩平云扳着指头算算,结婚28年,丈夫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不足4年,与家人一起过的年更是少得可怜。韩平云思来想去,终于想通了,“我顾小家,他顾他的队员,那是他的命呀!”
曾经到过孟庆余家采访的记者,心里都有一种心酸感觉。
#p#分页标题#e#一栋20年前的旧楼,房间面积也就40平方米左右,客厅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从卧室里拿来几把折叠椅,她说这几把椅子还是她和孟庆余结婚时买的。想不到身价百万的教练却家徒四壁。其实,说孟庆余家家徒四壁也不准确。韩平云从卧室拎出一大兜子获奖证书,有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十佳公仆、省劳动模范、国家优秀教练员等,这一堆证书挨着摆能铺满半个客厅。孟庆余还有一包各种各样的运动奖章和纪念章,从年代上看,这些奖章和纪念章既有他自己获得的,也有他的队员们赠送的,还有他领队参赛留下的。拥有这些财富的人,他的人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孟庆余去世后,同事在哈尔滨打开孟庆余的铁柜时都惊呆了:里面有几件破旧的运动服,两双带补丁的袜子,一副待修的冰刀,还有钳子、螺丝刀等一大堆工具,不要说贵重物品,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在清理遗物时,人们还发现,除了工资卡里的当月工资,他竟没有一分个人存款。是的,孟庆余是清贫的,然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的。
记者感言
七台河市有两件宝,一是优质煤,二是短道速滑高手。前者是天然形成,后者则是后天打造。前者让城市富足,后者则让市民精神富有,有时后者尤显重要,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引领,又怎能又好又快发展?
杨扬等一批世界级选手的崛起,不但让七台河名声大噪,而且让中国冰雪运动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意义非同小可。
论训练条件,七台河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论经费,七台河尚未达到阔绰阶段,那么凭什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其实,靠的就是拼劲,在艰难困苦中杀出一条血路,达到理想的彼岸。孟庆余精神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他走了,所遗留的精神乃无价之宝。这正像冰心的诗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如果每一座城市都具有若干件宝,其情其景将是何等壮观而亮丽呀!
孟庆余在训练之余加强学习。滕玉君摄
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在报告会上讲述孟庆余的事迹。关潮摄
冬奥会冠军王濛在北京举行的孟庆余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关潮摄
下一篇:中国海军武器资料库